
致公党中央在2005年的5号文件《关于加强致公党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致公党加强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政治把握能力、提高合作共事能力、提高建言献策能力、提高民主监督能力、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全党要围绕上述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积极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方式、增长新本领,全面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使致公党参政的政治方向更加坚定、参政的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参政的方式更加科学、参政的成效更加显著。” 2003年开始,致公党江苏省委探索符合省情、可持续开展的社会服务项目,同时与参政议政工作相结合的新形式。根据农村实际需要,在全省倡导实施了以造福农民为宗旨,以培训农民学电脑、学上网为切入点,帮助农民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能的“致福工程”。在这项社会服务品牌实施近8年的过程中,省委会不断将之与参政议政工作相结合,不仅全面提升了省委会的参政能力水平,而且打造了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社会服务品牌工程“致福工程”,本文将结合致公党江苏省委十年来社会服务工作实践,就参政党如何通过建言献策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打造社会服务品牌工程进行阐述。
一、履行参政党基本职能,寻找社会服务领域突破口
2002年,致公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中国致公党社会服务工作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致公党江苏省委以此为契机对自身多年开展的社会服务工作进行了总结,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提出了新思路,进行了调整与创新。省委主委黄因慧指出,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就必须要解决“三农”问题。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新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民主党派应将社会服务的重点放在农村,帮助那些离不了家乡、离不开土地的农民致富。
经过认真研究江苏的省情、农情,致公党江苏省委认为,信息技术具有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渗透力和带动力强的特点,它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文明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动农村信息化,用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促进农村现代化,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江苏作为全国较发达的省份,相关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创建了相当数量的涉农网站和示范基地。随着宽带网络建设的迅速推进,农村户村电脑拥有率也在逐渐增长,但与之成反差的是,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经纪人、各类种养大户、农技人员、村干部以及行业协会带头人,对电脑用途了解很少、缺乏上网操作技能,无法有效运用电脑这一新型生产工具为自己的生产、生活服务。针对这一矛盾,致公党江苏省委决定以培训农民学电脑为突破口,实施信息扶农。2003年9月,经过近半年的准备,致公党江苏省委自筹经费,并争取到一定的支援,在江苏的侨乡——镇江高资镇开始免费教农民学电脑、学上网的“致福工程”试点工作,并立即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到当年年底,“致福工程”共办班12期,培训农民120人。
实施三个月,“四个想不到”让致公党江苏省委深受鼓舞,一是地方政府积极性之高,支持力度之大;二是农民学习热情高昂,求知欲望之强烈;三是教学形式之活泼,师生互动之密切,教学效果之好;四是社会反响之大,关心“致福工程”的人之多。
二、及时跟党和政府汇报社会服务工作成效,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支持,将小规模试点扩展为多部门合作工程
2003年当年致公党江苏省委在高资镇召开了总结会议,省委主委黄因慧随后以书信的形式向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同志汇报了“致福工程”的实施情况,建议将“致福工程”向全省逐步推开,让更多的农民受益,同时也吁请党和政府的相关部门和致公党共同运作“致福工程”,以他们为主负责运转和组织实施,使“致福工程”尽快在全省推开,把“致福工程”办成党和政府的民心工程。李源潮书记迅速对“致福工程”作出重要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引起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重视。2004年,省农林厅、财政厅参与“致福工程”共同发文、共同管理、联合实施。2005年,省科技厅、信息产业厅参与“致福工程”实施。2006年“致福工程”被列入《江苏省农民培训工程规划》,在全省72个县(市、区)全面组织实施后,省教育、劳动保障部门以及部分民办机构也参与到面向农村,普及农民学电脑、学上网的“致福工程”实践。其中,省农林厅作为“致福工程”实施主体,除与省财政厅、致公党江苏省委共同组织项目发文、验收外,重点承担组织项目实施及具体管理;省科技厅2005年将“致福工程”列入长期“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利用部门资源在常州武进县和西港镇设立“致福工程”培训点,还将“致福工程”列入《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指南》给予资金支持;省信息产业厅配合“致福工程”实施,先后举办了两届“全省农民上网技能大赛”活动,特别是第二届大赛以“小手拉大手”形式,以农民(家庭)为单位,吸引了近8万农民参赛,在省内外均产生很大影响。五个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合作,共同研究项目实施中的新问题、把握新机遇,充分发挥多部门联合优势,形成了立体普及我省农村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好戏连台、精彩纷呈”生动局面。
三、转换思路、形成大参政议政概念,在打造社会服务品牌过程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
2003年“致福工程”在高资镇建立培训点以后,参政议政工作开始直接参与到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来,从“务虚”走向“实践”,从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寻求支持,再反馈到工作中,探索了一条参政议政的新形式。在“致福工程”工程实施初步取得成效时,党派省委黄因慧主委给中共省委、省政府领导写建议信,就实施“致福工程”、提高农民素质提出恳切建议,中共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指示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实施;当“致福工程”由1个培训点发展为5个培训点和由5个点扩大到18个点的关键点上,党派两次主动分别邀请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赴第一线调研考察实施成效,使这项工程得到省领导大力支持,推动培训覆盖面逐年扩大:2005年1月17日,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张连珍,赴常州金坛考察“致福工程”试点实施情况及成效,促成了省科技厅、信息产业厅参与旨在农村普及农民掌握上网技能的“致福工程”。2005年12月21日,黄莉新副省长专程赴苏北农业人口大县——沭阳,调研“致福工程”试点实施成效,并召开了“全省‘致福工程’实施现场会”,决定全面推广。2004——2006年,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副主席吴明熹、王宋大、杜宜瑾,先后赴扬州高邮、苏州张家港、镇江高资、南通海门等地了解“致福工程”实施成效,对我省实施推广“致福工程”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地方政府为加强对“致福工程”的领导,各项目县均成立了以分管县(市)长为组长,农林、财政、科技、信息、致公党地方组织联合参加的领导小组,共同制定实施计划,协同落实项目管理具体工作。致公党中央也对“致福工程”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副主席杜宜瑾、王钦敏、吴明熹、王宋大、杨邦杰、严以新、李卓彬等领导先后赴江苏考察“致福工程”实施成效,并为“致福工程”推广造福农村千家万户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指导。
在农民反响强烈、报名人数骤增的背景下,致公党江苏省委会再次向省政府呈送报告,使“致福工程”被纳入农民培训工程“十一五”规划,发展成为覆盖全省所有72个县(区)的78个培训点规模。2007年,致公党江苏省委作了《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大农村信息化推进力度的建议》提交省政协,副省长张桃林、黄莉新作了重要批示,省政协将其列为1号主席重点督办提案;该提案在当年通过致公党中央递交给全国政协,被列为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第一次提案协商办理会上第一份重点提案,农业部和国家扶贫开发协会高度重视,专程拜访本党中央,并亲赴江苏考察具体做法及成效。“致福工程”实施以来,致公党江苏省委发挥参政党优势,就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先后在省政协上提交大会发言3篇,提案3件。如2006年的《加快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 促进农民增收 》、2006年《关于加强我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大农村信息化推进力度的建议》的提案。2007年《关于推进我省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建议》的大会发言,这些参政议政的成果均是在实施“致福工程”的社会服务工作中,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农村的电脑普及率、当地农民网络信息使用情况、农业生产运用信息的现实状况,搜集第一手资料所做的提案,因为该项工作符合省政府的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十年来,江苏省委会通过打造社会服务品牌工程并创新参政议政的形式,争取到省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培训“致福工程”学员10万余人,该工程被农民誉为党和政府的“民心工程”。
回顾“致福工程”十年发展历程,我们认为,它创建了多党合作的新途径,探索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新形式。长期以来,民主党派主要是通过人大、政协平台,以提出意见、建议的方式开展参政议政工作。“致福工程”探索了一条党派发挥成员优势,在一些事关全局、事关深远的工作上先局部试行,取得经验后再以建议提案的形式适时向党委和政府提出建议,最后依靠行政的支持在面上推开的社会服务项目运作模式。
在2009年致公党中央 “致福工程”学习交流会上,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李卓彬用“五只手”做比喻,对“致福工程”进行了简单生动地概括:一是找到了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有力“抓手”;二是离不开“农广校”这样一个重要的“帮手”;三是获得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挥手”认可;四是得到了政府各部门及社会力量的共同“联手”参与;五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参与“致福工程”并为该工程的成功而“握手”庆祝,我们感到,这项服务领域的品牌工程全面带动了江苏省委会的参政议政水平,是江苏省委会在新时期用大参政议政概念带动参政和服务两项工作齐步走的重要突破。今后,致公党江苏省委将继续解放思想、创新模式,在参政议政中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在社会服务工作中带动参政议政工作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致公党江苏省委员会
联系方式:南京市北京西路30号11楼,邮编:210024
联系电话:025-83167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