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5年,我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从马尾港启航赴西非塞拉利昂海域作业,翻开了我省远洋渔业发展篇章。自此,我省非常重视远洋渔业的发展,特别是进入90年代,我省群众远洋渔业崛起,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外派远洋渔船仅从1991年的21艘发展到1996年的188艘,五年间成倍增长。这些渔船主要分布西非、南非、北太、南太、南亚、印度洋等海域生产,形成了一支出具规模的远洋渔业船队和远洋生产管理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省着力推进渔业向深蓝发展,全省远洋渔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据统计,2012年,我省新增外派远洋渔船81艘,全省外派远洋渔船达到276艘,远洋渔业生产总产量超过20万吨,同比增加15%。
福州市是我国远洋渔业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我省远洋渔业主力。经过近30年发展,福州市远洋渔业已拥有作业门类比较齐全的捕捞渔船和远洋冷冻运输辅助渔船,作业足迹遍及世界三大洋及20多个国家专属经济区,可为国内提供数量可观、丰富优质的纯天然远洋捕捞水产品。2012年,全市远洋渔业产量超过18万吨,产值近18亿元,拥有远洋渔船200多艘,在印尼、缅甸、毛里塔尼亚等国建立境外远洋渔业基地6个,全市远洋渔业产量约占全国的10%。福州市马尾远洋渔业码头还是全国首个远洋渔业专用码头。
泉州市在2005年就出现近海捕捞淡远洋渔业渐旺的势头,远洋渔业捕捞队的数艘大马力远洋渔船,远赴南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海域从事金枪金钓作业。近年,泉州市大力发展远洋渔业,目前有26艘远洋渔船,捕捞区域也从北太平洋延伸到了中西太平洋,逐渐构建初具规模、梯队完整的远洋渔业产业链。
漳州市、厦门市远洋渔业近年也先后扬帆起航。从2011年开始至今,漳州市先后有4家企业成功注册远洋渔业公司,取得21艘船网工具指标。厦门已经有十多年没有自己的远洋船队了。现在,厦门已经重现远洋船队,已有5家企业申请了20条远洋船,另外15艘远洋船正在建造中。福鼎市远洋渔船灯光作业本地持证船员达2458人,外聘1800多人,作业区域从太平洋公海海域扩展到印度洋、大西洋,形成近百艘渔船的远洋渔业队伍,日渐成为我省远洋渔业捕捞的强市。
二、我省发展远洋捕捞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政府支持力度大。作为具有重要临海优势的省份,我省省委、省政府响应国家号召,将远洋渔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点产业进行培育,先后出台了《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九条措施》、《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远洋渔业,并认真落实燃油补助、运回自捕水产品不征税、远洋渔船更新改造补助等中央扶持政策。此外,我省沿海各地政府也相应出台了相关优惠扶持政策,金融机构将远洋渔业作为重点产业给予信贷规模的政策倾斜,有效地调动了企业发展远洋渔业的积极性。
2.渔业企业发展远洋渔业积极性高涨。从远洋渔业发展的社会条件看,投入热情越来越高。我省远洋渔业投入的主体在民营企业。2013年漳州市上报争取远洋渔船指标达19艘,其中12艘已列入省补贴范围,泉州市两家企业申报的中西太平洋围网远洋渔业项目分别获得农业部批准,各建造4艘围网远洋渔船,这些带动了有关渔业企业投资发展远洋渔业积极性。
(二)劣势(weekness)
1.申请远洋捕捞许可的门槛较高。不仅需要资金高投入,而且对捕捞船的机械化、自动化、船员技术能力的高求也很高,这些要求都是目前远洋捕捞无法跨越的屏障。
2.远洋捕捞的政府投入力度不足。单靠远洋渔业公司小规模的小打小闹无法大面积扩宽远洋捕捞业的范围,而且远洋捕捞风险性要远高于内海渔业,同时,远洋船一旦出海均在半年以上,这些都要求对船员有着较高的福利保障和安全保险,仅靠公司的投入难以达到要求。
3.远洋渔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够。缺少远洋渔业专用码头,同时远洋项目的后勤配套补给、运输等环节服务过度依赖外方,海上加油、卸载等大都靠国外代理。远洋渔业基础设施和后勤服务体系落后,给渔船修造、物资补给、鱼货装卸、安全管理带来非常不便。
4.远洋渔业人才缺乏。如我省福鼎市当地一些企业的船长、船员连简单的外语交流都没办法,船员90%左右仅具有初中文化程度,雇用的外地船员中大多数仅具有小学文化程度,虽然他们从台湾渔民那里学到技术,但没有自己的船长,不得不高薪聘用台湾的船长,多数渔船外籍船长一人就拿走该船三分之一的收益。
(三)机遇(opportunity)
1.国内政策环境良好。从远洋渔业发展的国内环境看,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党的十八大和今年中央 1号文件都把远洋渔业列入海洋事业发展议程。国家已把远洋渔业列为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并相继出台了造船补贴、免税柴油、油价补贴、鱼货运回补贴和远洋渔业企业所得税、鱼货运回关税、渔船及设备进口关税减免等相关扶持政策。
2.国际环境非常有利。从远洋渔业发展的世界背景看,有利条件越来越多。进入新世纪以来,原先一些远洋渔业发达国家因能源、劳务等生产成本大幅上涨,远洋渔业产业规模纷纷收缩,正此时,我省远洋渔业进入起步发展期。同时,当前国际、国内市场船用钢板、机电装备价格相对比较便宜,为打造远洋渔船带来契机。可见,当前是我省远洋渔业抢占公海大洋、发展壮大自己的难得战略机遇期,可谓正合天时,机不可失。
(四)威胁(threat)
1.发展基础薄弱。相对于山东省、辽宁省,我省远洋渔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虽然近年来,我省海洋捕捞业快速增加,但捕捞渔船规模小,大多数以小型渔船为主,有些设备还老化,就算是稍大的渔船,也多是一些淘汰下来的远洋五百吨以下的中小型渔船,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投入太大的资金建设高档的船,而且大多数企业也没有这种资金基础。有些渔业企业由于船只小设备差,只能开展过洋性远洋渔业项目,加上资源、环境恶化,物价以及代理事务合作关系等情况变化,导致远洋渔船生产效益差甚至亏损最终全部退出远洋捕捞。
2.发展空间受限。随着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是世界各国关注的战略焦点、 “海洋圈地 ”时代到来和岛屿主权争端的加剧,国际海洋秩序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公约组织对大洋公海渔业管理范围不断扩大,管理制度日趋严格,尤其是北太的鱿鱼和秋刀鱼资源已被列入国际公约管理的议程。我国对远洋渔业进行区域战略布局和规划统筹,并根据新的形势,对我国远洋渔船在海外某些区域的作业实行计划指导和船网工具指标控制,从近期漳州市、泉州市申报船网工具指标情况看,远洋渔业发展空间受限制已经很明显。此外,远洋渔船走出国门以后没有统一的指挥机构,加油、卸货、销售、运输甚至兑汇等一系列产前、产后供销经营活动,几乎全靠外商或台商代理,每年代理商从船队拿走的纯利占40%以上。
3.国内竞争激烈。我国沿海省、市都把发展远洋渔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扶持,力图抢占发展制高点。如深圳市专门出台扶持远洋渔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欲打造华南远洋水产品生产、加工和集散中心。山东省着力做大金枪鱼产业,发展金枪鱼加工及物流配送中心。辽宁、上海、浙江也纷纷出台政策措施 , 扶持发展远洋渔业。
三、推动我省发展远洋捕捞业的若干建议
远洋捕捞不仅缓能解近海渔业资源枯竭压力,还能够拉动当地渔船修造、水产品加工、渔港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千万人提供就业机会。因此,应大力发展我省的远洋捕捞业,实现我省远洋渔业经济的崛起。
(一)成立指挥机构。负责我省远洋渔船走出国门的加油、卸货、销售、运输甚至兑汇等一系列产前、产后供销经营活动。机构大力推进我省远洋渔业的国际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和资源开发领域,加强与太平洋16个岛国和西南大西洋诸国的渔业合作。大力引进台湾远洋渔业发展技术和设备,引进台湾远洋渔业大企业合作开发远洋捕捞、加工和物流技术,合作拓展远洋渔业营销网络与远洋渔业基地。
(二)建立捕捞基金。将国家财政拨款或是行业协会募集的资金来建立远洋捕捞基金,并制定严格的审核制度,规范其用途、使用方向,达到振兴远洋捕捞的目的。除建立行业基金外,还可以通过中外合资、强强联合等多种途径与方式,提高我省远洋捕捞行业的实力。
(三)进行科研攻关。 议我省科技和工业与信息等有关部门组织造船业、机械制造业、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热能机械和加工机械等部门和企业联合攻关,给予重点扶持,改变我省远洋渔船装备和信息技术落后、科研探捕能力较弱、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滞后的局面。同时,建议农业部们将生态友好型的渔具渔法研究列入社会公益性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研究改进捕捞技术和生产方式,提高捕捞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四)部门加以支持。建议我省发改委会同农业等部门将远洋渔业资源和渔场调查列入经常性基础调查工作,批准建造大型远洋渔业科学调查船;我省财政大幅度增加远洋渔业资源探捕经费,持续开展公海和我省重点入渔国海域渔业资源的探捕,建设相应的数据资料和渔场信息库,必要时与入渔国合作开展资源探捕;海洋与渔业部门积极参加多边渔业合作谈判,争取获得外国政府批准的入渔许可配额,有效拓展远洋渔业发展空间,并积极引导企业通过陆地投资方式获取入渔许可。
(五)扶持远洋渔业企业。 引导远洋企业建立产业联盟,培育打造龙头企业和远洋水产品市场,大力推进远洋渔业流通、加工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市场开拓和竞争能力,引导、支持远洋渔业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建立集捕捞、加工、运输、外贸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大力引进国内外营销网络,支持专业合作社参与营销。鼓励远洋渔业企业积极在远洋外海开辟新的渔场,避免与其他省份的渔船过于集中地在同一海域捕捞,同时建立自己的加工平台,提高渔获的附加值,树立企业品牌;有条件的还可以实施外海中上层鱼类资源探捕项目,通过探捕调查,开展渔具渔法试验,收集相关数据,促成生产大规模商业化。
(六)重视人才培养。要依托我省院校开展远洋渔业人才教育培训,培养适应现代远洋渔业发展要求的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一线从业者,指导现有船员培训服务机构发挥作用,尽快开展远洋渔船船员培训,抓紧培养一批远洋渔业人才,特别是培养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