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天地
发挥致公“侨”“海”独特优势,服务闽江口

 

1992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主持制定的“3820”工程,提出构建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战略设想,对世纪之交的福州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年来,历届福州市委、市政府按照“3820”工程确定的战略设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基本形成了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战略布局;2011年,福州市第十次党代会对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作了具体部署,提出要加快构筑“一核引领、两翼崛起、三带并进”的闽江口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中共十八大以后,福州市提出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决定,从更高起点、更广范围、更大空间、更宽领域对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进行深化和拓展。

福州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之一,“侨”“海”资源丰富是福州特色和优势,在推进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建设发展方面蕴含着巨大潜力。据了解,福州共有海外乡亲300多万人,其中华人华侨200多万,分布在全球约150个国家和地区。榕籍华人华侨中有丰富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他们经济实力雄厚、投资意识强、人脉关系广,各行各业精英人士多,影响力较强,据不完全统计,仅福清市海外华侨华人总资产就在500亿美元以上。因此,要进一步发挥“侨”“海”资源优势和潜力,为福州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建设和发展服务。

一、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发展总体概况

(一)主要内涵。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主要涉及老开发区马尾,以及闽江口南翼福清、长乐和闽江口北翼闽侯、连江、罗源等县(),这些地方均为中国著名侨乡,见证了福州从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华丽转身。此次,包括闽清、永泰等山区县在内的福州所有县份均列入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规划范畴。目前,我市正加快推进市域内城乡一体化,市域外福州、莆田、宁德同城化,加快构建福州大都市区,使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建设获城市建设与产业支撑的呼应。

(二)发展目标。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总体规划提出新“3820”工程,一是计划用3年时间即到2015年,我市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二是用8年时间即到2020年,实现GDP2012年基础上再翻一番,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速约11.4%),人均水平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三是用20年时间即到2030年,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发展定位。从国际层面讲,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将进一步强化面向国际、国内的“国际性门户枢纽”职能升级,突显和提升城市特色,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职能完备的滨江滨海国际化大都市;从国家层面讲,将建设成为面向世界、衔接长三角、珠三角和台湾地区,并辐射带动中西部内陆地区发展的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从海峡层面讲,以平潭为媒介,构筑两岸“即时物流产业圈”,进一步推动两岸在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合作,将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建设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新兴战略高地;从省域层面讲,将构建福州大都市区,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带动福莆宁联动发展、连片繁荣,与厦漳泉共同成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双轮驱动引擎。

(四)空间战略。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规划的总体空间发展战略为东进南下,联动平潭,构筑环湾向海发展格局。长乐和福清滨海地区是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空间结构调整的重要承载空间,构筑成“福州新区”,推动此区域的发展既能支持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发开发,同时释放福州中心发展压力,实现双重效益。福州新区将形成三个重要战略地区,即以空港为依托的长乐滨海地区、以江阴港为引领的环兴化湾地区和与平潭紧密联系、自然生态资源及其丰富的福清湾地区,三大战略区域将承载新区的重要功能,带动地区全面发展。

(五)产业布局。在空间战略指引下,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产业空间配置将适应沿海化发展态势,引导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冶金、能源等项目向湾区聚集;提升中心城区服务职能,强化商务金融、科技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化滨海岸线旅游资源合理利用,推进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并逐步推动生态敏感地区的一般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同时对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调整。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整体上形成中心城区高端服务引领,南台岛-长乐城市公共服务节点,乌龙江南岸、长乐滨海、环兴化湾北岸和环罗源湾四大产业园区支撑,闽江口、福清湾两大特色湾区提升,多点联动的产业空间格局。

二、积极搭建平台,探索服务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致公党福州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中共省委第九次党代会和中共市委第十次党代会等重要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目标,注重发挥“侨”“海”优势,积极履行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职能,努力做好社会服务工作,为推进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建设和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出党派应有贡献。

(一)搭建参政议政平台,为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积极建言献策。

一是搭建知情明政平台。今年,本党市委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等将会亲自带队,深入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各县(区)开展专题调研,充分发挥各基层组织、各专委会、骨干党员和专家学者的主体作用,认真调查研究、总结发展经验、分析机遇挑战,在促进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实现新作为。二是搭建学习提升平台。本党市委将组织党内外专家学者、骨干党员等召开有关推进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建设发展的座谈会和报告会,邀请专家学者现场授课,及时向党员和机关干部发布学习材料。三是搭建参政议政平台。我委将在季谈会意见征求、社情民意信息约稿、课题调研素材征集等方面侧重收集参政议政咨询专家学者和骨干党员有关推进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建设发展的意见建议,并及时汇总、整理成有质量的文稿上报。四是搭建成果转化平台。本党市委注重将有关推进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建设发展的调研文章、社情民意、意见建议等文字材料进行相互转化,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为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拓展合作空间。

一是本党市委充分发挥与海外侨团联系紧密的优势和对台优势,以做好“五类人”的联系和服务工作为着力点,加大与海外、台湾相关社团组织和洪门人士的联系交流力度,不断增进广大海外侨胞、台湾同胞对家乡的感情,积极宣传我市在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促进“以侨引资”和“以侨引台”,深入实施“回归工程”积极鼓励和促进海内外乡亲尤其是新生代华侨华人回乡发展。二是本党市委重视加强华侨重点人士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多层次、多领域地开展对外交流。本党市委主要领导多次会见海外华人华侨代表和重点侨团代表,扩大同住在国主流社会有影响、有号召力的知名人士、重点侨领和参政人士的交往,不断拓展海外合作空间,为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服务。三是本党市委注重了解和收集海外华人华侨对我市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意见建议,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

(三)搭建侨海报国平台,为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做好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展示党派形象的一个重要舞台。本党市委在服务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建设发展过程中,将注重体现特色和优势,致力“侨海报国”。一是打造品牌展示致公作为。本党市委进一步落实“致公小学”帮扶项目,积极争取牵线搭桥引进海外洪门侨团捐资建设发展,捐助爱心奖学金和助学金;组织本党企业家认捐优秀贫困学生、出资改善学校教学设备。二是关注民生体现党派特色。积极投身海西“春风·春雨·光彩”行动,引导基层组织、骨干党员全面参与下乡义诊、扶贫助困及“送教下乡”等活动,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积极履行捆绑单位职责,为农村村道和科技文体活动中心建设多方筹集资金,同时积极探索新增扶贫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发挥“侨”“海”资源优势,为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服务的建议

为进一步充分发挥我市“侨”“海”资源优势,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为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推动省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挖掘“侨”“海”资源优势。一是充分挖掘人脉资源,吸引更多海外侨胞来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观光考察、投资经商、创业发展,推动美丽福州、实力福州、幸福福州建设。二是完善现有平台,加大引资引智力度。借助“5.18”海交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9.8”投洽会等招商平台,进一步扩大与有实力的华侨华人工商企业家的交往,及时了解和掌握侨商的投资意向,引导华商前来投资洽谈,促成更多的华商投资项目在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落地生根。三是整合市科技、教育、人事等部门资源,积极引进海外华侨华人高新技术人才,提升福州高新区、蓝色经济产业园、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工业园区品牌、推动我市高新技术发展。四是拓展对台交流与合作。针对我市侨情“侨中有台、台中有侨”的特点,重视搭建相关平台,如利用“两马”的交流,以“六缘”的乡情乡谊和为台胞办好实事来承载宣传福州,同时通过榕籍华侨华人及其社团穿针引线,与移居海外的台湾同胞和台湾民众沟通,做推进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建设发展的宣传员与传递员。

(二)提升“侨”“海”资源服务质量。一是树立自觉服务意识,坚持服务理念,凝聚侨心,激发他们参与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建设发展的积极性。重视“引进一个、带来一串、辐射一片”的连带效应,提升对我市已落地的侨资企业的服务质量,坚定投资者投资信心。二是畅通信息渠道,引“侨”“海”资金服务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建设。建议市里一位分管领导牵头,协调“五侨”及发改委、外经贸等部门,搭建信息引导平台,及时发布信息,以利广大“侨”“海”投资者及时了解我市推进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建设发展动态,科学地进行投资决策。同时,还可通过合法的中介机构如投资咨询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为“侨”“海”人士投资提供决策咨询和法律服务。三是引导理性投资。在保持我市“侨”“海”资本增量的同时,更加注重“侨”“海”资本质量的提高,引导“侨”“海”资本投向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建设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技术含量高的产业与项目。

(三)促进“侨”“海”资源可持续发展。一要发挥市“五侨”资源,着力做好政治上有影响、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专业上有造诣的榕籍海外侨胞的工作,尤其要扩大同在当地主流社会有影响、在侨界有号召力的社会活动家、参政人士的交往,进而拓宽与各类华侨华人高层次专家、学者特别是我市紧缺人才的联系,形成一支与我市交往密切、在推进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建设发展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友好人士骨干力量。二要加强新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的工作。目前,在继续做好新华侨华人科技人士工作的同时,努力向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领域有成就的新华侨华人拓展。对于华裔新生代,可把重点放在华人大企业家的接班人,经济、科技及政界的后起之秀和社团中青年骨干身上,积极主动地邀请他们来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参观考察,创造条件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努力培养一批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的侨界新秀。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