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朝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近年来,中朝经贸关系发展很快。据韩国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朝鲜对外贸易额(不计对韩贸易)达63.2亿美元,其中对华贸易额达56.3亿美元,占89.1%。朝鲜对华贸易在其整个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呈逐年递增的态势,2004年为48.5%,2007年为60%,2008年为70%,2010年为83%。2012年1-5月,朝鲜对中国的出口同比增加29%,达到10.4950亿美元。朝鲜从中国的进口同比增加27.1%,达到14.5950亿美元。中朝贸易额同比增加27.9%。另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贸易统计数字显示,2012年全年中国对朝鲜出口额达到34.4570亿美元,进口额为24.8730亿美元,贸易总额达到59.3200亿美元,刷新了纪录。这比2011年创下的史上最高值56.2亿美元多出3.12亿美元,增幅为5.5%。中朝贸易额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朝鲜在受到美日韩等国经济制裁的大背景下,它对中国的贸易依赖度越来越高。中国现在是朝鲜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但是,在朝鲜国民生产总值(GNP)中,其对华贸易的比重并不是很高。进入21世纪后,对华贸易占朝鲜GNP的比重未超过8%。可以看出,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经济体,朝鲜与国际社会的经贸联系并非很紧密,即使是和中国这样一个在其外贸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国家也是如此。
朝鲜对华出口产品中,矿物资源的比重占54.7%;而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则以电子器械等机械类为主。过去朝鲜的产业结构主要依靠重工业,它的一些能源、轻工产品和重要原料(例如化肥)等都靠进口,因而它的对外贸易依赖度较高。中国对朝出口商品主要有原油、机电产品、汽车和生活用品等,从朝进口商品主要有钢铁、木材、矿产品、水产品等。此外,中国还向朝鲜提供食品、燃料援助和人道主义紧急援助。
中朝贸易的最大特点是两国贸易收支不平衡。以2005年为例,朝鲜对华出口为5.0亿美元,从中国进口为10.8亿美元,两国的贸易逆差为5.8亿美元。到2006年,朝鲜的对华贸易逆差已扩大到7.6亿美元。
2012年,朝鲜与中国贸易出现9.5840亿美元的逆差,逆差规模比2011年的7.01亿美元大幅增加。韩国贸易协会分析认为,朝鲜主要向中国出口附加价值较低的初级产品,而自中国进口附加价值较高的加工品,因此在与中国的贸易中,朝鲜的逆差规模逐渐增加。中国对朝鲜出口的产品中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出口额最高,为4.8296亿美元,占16.8%。中国对朝鲜的出口产品还包括20吨以上货车(8754万美元)、面粉(5262万美元)、手机等移动终端(4389万美元)等。中国自朝鲜进口的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包括无烟煤(10.3746亿美元)、铁矿石(2.0556亿美元)、水产品(7598万美元)、非合金生铁(6354万美元)。
除了贸易以外,中国对朝鲜的一些基础设施以及开发区的投资也在提高。例如,朝鲜罗先地区的罗津港。罗津港为不冻港,总面积为38万平方米,共由5个码头组成。目前,中方对1号码头的修建项目已投入了数千万人民币,1号码头1号泊位工程已完成,仓储容量4万吨,年吞吐量150万吨装卸煤炭的能力已经形成。现在中国对朝鲜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罗津-先锋地区。目前,正式得到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批准的投资企业有6个,累计投资额达188万美元。2005年10月,中国援建朝鲜的最大外资项目——朝鲜大安友谊玻璃厂建成投产。中国还从2011年6月开始帮助修整了国界线附近从朝鲜元汀里口岸到咸镜北道罗先市53公里的道路。最近,从中国延边州珲春公交站到罗先约100公里的距离内还开设了公交线,每天运行两班公交车。另外,为了吸引外国投资,朝鲜于2010年将位于鸭绿江上的威化岛和黄金坪岛定为自由贸易区域,并以50年租赁的形式交由中国的两家企业进行开发。中国企业对黄金坪岛的投资规模为5亿美元,威化岛为3亿美元。一些中国商人已经对这个自贸区产生兴趣。不少长期在朝鲜做生意的中国商人陆续前往丹东,考察中朝边境自贸区的投资政策,希望在那里开公司。朝鲜新领导人金正恩执政后,朝鲜在国内经济领域也有一些调整的迹象。朝鲜于2012年2月底修改了与外商投资企业有关的法律,包括《外国人投资企业劳动法》、《外商投资企业财政管理法》和《外商投资企业会计法》。据外界舆论认为,朝鲜此举是为了积极引进外资。历年来中国对朝投资有所提高。2000年中国对朝投资额只有100万美元,以后逐年上升,2002年为1503万美元,2003年为3526万美元,2004年为8998万美元,2005年突破1亿美元大关。中国对朝鲜的投资,主要有矿产业的开发开采、建材生产、制造业、物流业、家用电器、电脑和零售业等。但总体来看,中国对朝鲜的投资规模还不大,参与者大多以浙江和东北的民营企业家为主,中国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参与并不多。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朝非金融部门投资额仅为3亿美元,朝鲜对华投资总额大约1亿美元。中朝政府间的双向投资额都很低。
朝鲜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多年来经济困难,市场购买力有限且支付能力差,这也会给货款回收造成困难;另外,在朝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市场经济缺乏了解,就容易出现思维方式和经贸习惯僵硬而造成的沟通困难。
而朝鲜目前的法律体系也很难给投资者带来令人安心的保障。朝鲜在发展经济方面仍在摸索中,相关的政治法律体系不完善,企业去投资,却没有好的法律环境,自身的权益就不能很好地得到保障。同时它的政策变动性也非常大,去投资的企业容易为此蒙受损失。
另外,朝鲜的基础设施也显得陈旧,对在朝鲜投资的企业来说,电力短缺和物资运输困难就要花大的力气才能克服。
还有,因为核问题,朝鲜目前充满不确定性。朝鲜的对外政策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因而,中国企业去朝鲜投资,有较大的风险。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风险越大的地方也会具有越多的诱惑性。
朝鲜的投资潜力就在于它的落后性。比较落后的地方都会有较大的市场存在,假如朝鲜真正开放,很多企业肯定都会过去,它的市场还是很诱人的。
尽管存在着种种商业风险,但这个尚未被大规模开发的地方在很多人看来,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
朝鲜矿产资源丰富,发展经济的先天条件较好。它的经济目前是属于结构性短缺,很多方面需要外部的力量进行投入,而中国具有缓解朝鲜这种结构性短缺的优势条件,中朝双方能够进行补充性交换。
随着中朝之间贸易的结构调整,再加上朝鲜目前在经济和对外交流方面开始呈现活跃迹象,双边合作的良好发展就有可能成为中朝之间长期合作的一个基础。
朝鲜方面对中国的投资主要以餐饮业为主,其对华投资和合作原先集中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城市,现在也扩展到中国北京和上海等南方城市。
中朝之间一衣带水,延绵的边境线上坐落着十余座大小不等的城镇,且几乎每个城镇都开设了口岸,有公路或铁路连接,这为中朝双方的交流敞开了方便之门。目前,中朝边境贸易区主要有8个国家级边防通商口岸和3个地方级通商口岸。以丹东市为例,现已成为承担中朝贸易过货量80%的口岸城市。
由于中朝贸易量的上升,原有的鸭绿江大桥已远远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过货量的需求。为了解决通往中朝之间的陆路交通瓶颈问题,2010年2月25日,中朝两国在辽宁省丹东市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共同建设、管理和维护鸭绿江界河公路大桥的协定》。中国辽宁省政府将通过竞标选定施工企业,之后着手建设工程。新鸭绿江大桥连接丹东新开发区浪头镇国门湾和朝鲜龙川,为悬索式,路线全长20.4公里,宽33米,双向四车道。目前,中朝鸭绿江界河公路大桥建设已于2010年年末举行了开工仪式并已全面开工,计划在3年内完工,中方将承担17亿元人民币的全部工程费用。如果大桥建成,中朝双方之间的经贸往来以及其他很多方面的交流都会增强,而这些都将使中朝关系更加密切。另外,中朝在劳务方面的合作也在加强。据韩国媒体报道,朝鲜前往中国东北地区就业的劳动者在增加。
2012年8月中旬,朝鲜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张成泽访华,并与中国领导人会见。中朝两国同意加速共同开发朝鲜罗先经济区和黄金坪、威化岛经济区的进程。
中国加强对朝鲜的经贸关系,其目的有三:一是为了推进中朝互利合作,有利于两国经济发展。二是为了促进朝鲜经济与政治的稳定,因为只有朝鲜的稳定,整个朝鲜半岛局势才不会出现大的混乱。三是为了促进中国东北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2009年,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复图们江区域开发规划纲要,将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中国是把加强与朝鲜的经贸关系同提升中国沿边开放水平、促进边疆繁荣稳定、加快图们江区域开发、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统筹起来考虑。
与过去相比,现在中朝经贸关系出现了两个变化:1、传统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减少,而重视国家利益的成分在增加。2、过去中国对朝鲜无偿援助的多,现在无偿援助的比例在减少,而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争取双方互利双赢的成分在上升。在朝鲜经济遭遇困难时期,中国曾是朝鲜最大的援助国。据一些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可能提供了朝鲜所需能源的70%-90%、粮食的40%,是朝鲜度过自然灾害和粮食危机等经济困难的最主要借助力量。另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中国每年向朝鲜免费提供30万至40万吨粮食和50万吨原油。中国援助的粮食相当于朝鲜一年粮食缺口的一半,50万吨原油相当于朝鲜年石油消费量的50%。而现在中国对朝无偿援助则相应地减少,中国相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主要应帮助朝鲜恢复和增加自身的“造血功能”,即帮助朝鲜依靠其自身的力量和努力来克服经济困难。据报道,2012年1至11月,朝鲜从中国进口的粮食总量为25.7931吨,同比减少了26.8%。同期,朝鲜从中国进口的肥料总量为25.278吨,同比减少28.8%。前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权泰振撰文分析认为,朝鲜从中国进口粮食和肥料有所减少,是由于朝鲜政府最近开始发展民生经济,粮食短缺的问题得到一定的改善。
2010年5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来华访问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日时指出:“中方将一如既往支持朝鲜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愿意向朝方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的经验。”未来中朝两国要深化务实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中国愿意推动中朝在贸易投资、能矿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更多成果。中国将继续对朝鲜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中朝要加强两国政府对双方合作的领导和规划,完善法律法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企业投资,改善海关、质检等服务。
中国将始终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朝关系,将一如既往地本着“继承传统、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加强合作”的精神,不断扩大与朝鲜在各领域的友好互利合作。
[i]见日本《东京新闻》2012年6月2日报道。
[ii]据韩联社首尔2012年7月20日电。
[iii]据韩联社首尔2013年1月30日电。
[iv]宋国友:《中国对朝鲜的经济影响力分析》,《韩国研究论丛》(第十七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v]据韩联社北京2008年2月23日电。
[vi]金香海:《中朝经贸关系的现状与课题》,《韩国研究论丛》(第二十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
[vii]据韩联社首尔2013年1月30日电。
[viii]陈支农:《朝鲜经济开放之门微启》,见新加坡《联合早报》2010年3月29日。
[ix]徐文吉:《朝鲜半岛时局与对策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9页。
[x]据韩国《中央日报》网站2012年5月21日报道。
[xi]据韩国《中央日报》网站2012年5月21日报道。
[xii]陈支农:《朝鲜经济开放之门微启》,见新加坡《联合早报》2010年3月29日。
[xiii]金香海:《中朝经贸关系的现状与课题》,《韩国研究论丛》(第二十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页。
[xiv]孙永:《试析扩大中国对朝鲜的经贸合作》,《韩国研究论丛》(第十九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105页。
[xv]据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网站2012年8月17日文章。转引自《参考消息》2012年8月20日。
[xvi]徐文吉:《朝鲜半岛时局与对策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页。
[xvii]徐文吉:《朝鲜半岛时局与对策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5页。
[xviii]陈支农:《朝鲜经济开放之门微启》,见新加坡《联合早报》2010年3月29日。
[xix]张慧智:《朝鲜经济发展方式探析》,《第十二届中国韩国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经济贸易分册),第176页。
[xx]据韩国《朝鲜日报》网站2012年6月23日报道。
[xxi]据新华网长春2009年11月16日电。
[xxii]参见蔡建:“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有限作用”,《国际观察》2006年第3期,第59页;及夏路:“中国朝核政策中的美国因素”,《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第111页。
[xxiii]据韩国《朝鲜日报》网站2013年1月25日报道。
[xxiv]据韩联社首尔2013年1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