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势下,各民主党派对理论研究工作十分重视,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就致公党来说,各省级委员会大都相继成立了理论研究会,在机关,有的还专门设有理论研究室等管理机构。这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认识,民主党派,要真正地搞好自身建设,真正抓好党务工作,真正在新形势下履行好参政党职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发挥作用,切实把民主党派建成新形势下高素质的参政党,必须通过创新理论,总结参政党建设的经验,形成坚实的、正确的理论,从而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
民主党派的理论研究工作涉及的面很宽,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梳理。这里笔者仅从理论研究工作的薄弱环节及需要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粗谈几点看法。
一、薄弱环节
薄弱环节之一,内容“大而化之”。现在我们不难看到理论研究的文章满天飞,出来的集子越来越厚,下笔几千言、上万言乃至几万言的长篇大论,从各种渠道来到我们的案头,这些理论研究的鸿篇巨制的末尾一定有一个“附体”,就是观点引自某某论著,某某讲话,某某文件,总之,以此来彰显一个突出的中心就是“不由你不信,反正有佐证让你信”。从理论研究这门“功课”研究方法来讲,这当然合乎常理,符合要求,无可指摘。问题在于,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在这些论著中难以发现。不少理论研究文章,或以大言盖以深问,用许多玄而奥的辞章让你苦读;或者以“旁证”立言,说东道西的就是没有指导实践的点滴涓流。这样的理论研究我姑且叫做大而化之,不切实际。
薄弱环节之二,应景文章盛行。现在有一种现象,一说理论研究似乎就是符合形势的“解读”。我们说,执政党的方针政策,重大会议的研究成果,富有历史意义的时事纪念与传承,需要人们从理性上接受并思考,从而达到提高认识、扩大宣传、自觉参悟,增进理解和提高执行的力度,成为理论宣传的有力抓手,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依我浅见,这并不完全属于理论研究范畴。可有些人,有些领导或者理论研究管理机构,也要把这装进了理论研究的框里,花大气力拼写文章,汇集稿子,做成专辑,命名曰“理论研究文集”,以重金编辑出版。在成熟的政策和对历史思考面前,这类文章难道不是一种应景文章吗?考证的方法就是看有没有真东西出现,有没有指导实践的蕴意。如果没有,或者指导性寥寥,这就是应景文章了。
薄弱环节之三,管理松散,人才力量缺乏整合。
理论研究工作的队伍建设并没有真正提到日程,这是掣肘当前理论研究上层次、提水平、抓现实的瓶颈。其实,党派成员中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就致公党北京市委来说,各科研院所中,有很多致公党员,他们都是担负着一线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家教授;还有在离退休的干部或者理论研究工作者中,他们有不少是是不甘赋闲的老致公党员,在民主党派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实践中进行了多方面理论探索;再有,在各民主党派省级机关里,也有一大批“老资历”干部,他们有的担任机关处长、处调多年,有的在某一岗位工作十几年,还有在理论研究、调查研究上颇有建树的“老机关”,这些干部长期在多党合作事业中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人才的发现、培养和组织来讲,这些人如碎玉散金在深山沙海,任凭天然自在,没有被理论研究工作发现和组织,可惜荒废了大好年华和满腹经纶。这不仅是一个薄弱环节,实在是人才的巨大浪费。
二、理论研究应该改进和加强的问题
1.队伍建设要加强。各民主党派应把理论研究工作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并要常抓不懈,以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年龄结构合理、知识结构协调的理论工作研究队伍,培养一批理论研究骨干,并积极储备后备人才。具体做法是:有一个实体架构。不能似有若无,虚头八脑。至少有一个专门的,有威望有热情有干劲的牵头人来做这项工作。在他的领导或者带领下,成立一个人气很旺的班子,这个班子不仅力量强,还要有从事理论研究的党派工作基础,是党派工作的行家里手;要有人才库。要摸清底数,分出门类、建立“明细”,掌握特长。对这个队伍不能“只管跑,不吃草”,要在鼓励他们自学相关理论的同时,积极安排他们参加政治理论和业务培训;吸收他们加入课题研究;组织他们进行专项调查研究;举荐他们参加学术研讨会;推荐他们的理论成果的发表等等,为队伍的成长创造条件。有学者提出:对有条件的理论研究人才,应该推荐他们在民主党派各级组织内担任一定职务,甚至推荐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约监督员,或举荐到各级政府部门任实职,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增长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早日成熟,早日成才。我看这是完全正确、而且是必须的。
2.运作方式要科学。在每个“研究季”要确定一个宗旨。建议这个宗旨用简单的句子,简明扼要概括,类似“研讨党建理论,关注参政焦点,增强自身素质,提升履职能力”的东西,以确保理论研究会的方向;在每个“研究季”要确定专业单元。党派理论研究在现有的基础上,应该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建议可以成立:办公室、组织策划组(有的叫部)、宣传组。办公室负责制定规章制度,定期召集研讨会议,经费申请与管理使用,建立研究档案,协调研究会机构之间的工作;组织策划组主要负责会员接纳与调整,前期策划课题,中期组织调研,活动过程控制和后期成果汇集;宣传组主要负责制定完善的宣传方案,执行宣传计划,树立研究会形象,宣传展示研究成果,与媒体建立很好的联系,扩大研究理论影响;以必要的形式促进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每年要有两次年会,有“开题会”,有“总结会”。一是以“新老会员见面会”为主题,召开“开题会”。向新会员介绍本研究会内部机构和成员组织,展示上一年或以往的工作成果,所取得的成绩,明确未来发展方向。邀请领导讲话,对新一年工作提出希望;研究会领导部署本年度工作,明确研究重点课题;安排理论研究资深专家讲座,介绍理论研究的专业知识和当前理论研究动态等。良好的开局是成功的一半,需要研究会全体同志集中智慧,形成合力,提高效率。二是以“年度论坛”形式,召开“总结会”。可以集中某一个主题,也可以是泛主题,拿出最好的理论研究成果,在总结会上一展高下。同时,进行评比,为北京市政协理论研究会、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理论基地推荐成果,扩大理论研究会影响。
具体运作上还要有创新精神,不断注入理论研究动力,增强理论研究的活力。在办公室加强协调地基础上,发挥各部门和各会员的积极性。特别是组织策划组(部),要吸收对理论研究有强烈兴趣的党员为会员。对季度、半年、年度的理论研究工作要宏观谋划,微观筹划。要以前瞻的目光,掌握理论研究动态,了解参政党、执政党、政协、统战,特别是党建自身研究的热点、焦点和敏感点,及时调整研究方向,保证理论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要以“破、废、立”的勇气,解放思想、打破陈规,深入实际要走出去,了解情况到基层,定期举办研究沙龙,不断碰撞思想火花,把理论研究搞得生机勃勃,生动活泼。避免单打独奏,闭门造车,让理论研究在新鲜空气下产生最具活力、最有影响力,最有生命力的成果。
3.注重实际是关键。离实际太远,对解决问题、指导工作无补于事。理论研究是为人们了解世界、改变世界,用形成的正确认识体系“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概念系统”。也就是说,理论研究是为现实实践服务的。民主党派的理论研究工作要围绕民主党派实际工作中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要突出时代性、创新性、应用性。
我们理论研究会的成立,要有自己的目标和宗旨。不能人云亦云。我们在探讨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就是党派理论研究要把关注党派自身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以自身建设研究的进步,带动政协理论、多党合作理论的研究,后者反过来推动自身建设的研究,这才能体现理论研究会的实际作用。把目光转向自身建设我们把它叫做“内省”。自身建设有哪些值得我们去研究呢。我想主要有以下方面需要特别关注,尽早进入:一是参政党层级组织管理的研究,主要研究市委与各区组织之间的关系,提出如何发挥市委的领导作用,才能更有效的管理好,组织好、调动好,发挥好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和作用;二是提高市委参政议政能力研究,主要是研究如何建立有效机制,变少数专家“用力”为广大党员参与的新格局,切实提高参政议政水平;三是制度建设研究,主要为市委建立完善科学的党建方面的制度提出可行性意见,以提高致公党北京市委自身建设的层次与水平;四是机关建设研究,主要研究建设服务型、效能型机关的问题,为切实提高机关人员“办文、办会、办事”能力提供理论支撑。五是科学建制专委会的研究。主要解决专委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制不合理,还有的专委会形同虚设的问题,真正把专委会资源聚集起来,盘活人才,为市委更好的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提出新的创见。
当然,当今世界和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在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各民主党派也面临着提高参政党履行职能及发挥作用的能力和传承优良传统、搞好政治交接这两大课题。从宏观上说,这些是民主党派理论研究重要内容,民主党派理论研究者要有高度的洞察力和敏锐性,思考问题。但必须指出的是,我们一定要结合并根据民主党派实际情况,研究在自身发展中的微观问题,从自身的建设和发展的存在的问题研究开始,为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研究夯实理论研究的基础,这是党派理论研究出成果、树信心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致公党北京市委宣联处处长程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