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天地
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

  统一战线就广义而言,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统一战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来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并由列宁在十月革命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实践中根据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的新特点进行了继承、丰富和发展。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中的应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理论,并成功的付诸实践,使统一战线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

  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曾在不同时期存在过多个统一战线。从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民族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的内涵、形式、内部结构随着其共同目标的不同不断变化,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践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一、 统一战线的理论演进

  1、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革命中的统一战线理论

  毛泽东指出,中国过去革命斗争成效较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主要由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无产阶级构成,并通过分析不同阶层对革命的态度和立场,形成了统一战线理论。

  中国共产党从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事实出发,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制定出无产阶级必须紧紧依靠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战略。中共强调,要正确区分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对于民族资产阶级应当政治上团结争取、经济上保护,而对于买办资产阶级则应当尽可能地联合他们,但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同他们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对于统一战线的不同组成,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既不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又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而是综合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政策。”同时,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力争并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经济基本由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构成,经济结构逐渐单一化,社会阶层基本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构成。中共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对知识分子进行了团结、教育和改造,实现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和平改造,并初步提出并发展了多党合作理论和政治协商思想。中共提出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发挥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政治协商的作用,“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动员更多可以动员的因素,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扩大我们的民主生活”。

  2、改革开放以来的统一战线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历史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指出经过建国后三十年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我国的阶级关系和统一战线内部结构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人阶级的地位大大加强,农民是有了二十多年历史的集体农民,工农联盟更加巩固和发展;广大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剥削阶级已不存在。新时期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已不再是过去的为阶级斗争服务,而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统一战线在新时期“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

  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客观的评价了民主党派的作用与贡献,并将毛泽东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邓小平充分肯定了人民政协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使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化,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阶级、阶层加速分化,利益群体日益多元化。江泽民在充分肯定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江泽民指出,“统一战线历来是我们党团结最广大群众发展事业、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振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伟大事业中,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是大有作为的。” “改革开放越深入,经济建设越发展,越需要加强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工作。坚持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一项关系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任务。”

  胡锦涛在2006年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统一战线不仅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胡锦涛强调,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我国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要努力把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坚持以人为本、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具有空前广泛性和巨大包容性的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必须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全面兼顾和实现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统一战线的实践成果

  纵观统一战线的发展历史,从诞生那一刻起,统一战线始终承担着争取民心、凝聚力量的重任,为革命战争提供了巨大的力量支持,始终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阶段性目标,统一战线在其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统一战线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益群体日益多元,各类社会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统一战线通过其代表群体的广泛性,可以在不同群体中了解民意,化解矛盾,反映其他渠道难以表达的社会意愿,在求同存异的原则指导下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矛盾,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统一战线汇聚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所有制的人士,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并且在工作中联系着为数众多的知识分子和专家学者、海外留学人员。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作为先进科技的重要开拓者,他们在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统一战线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能够进一步调动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统一战线也是各界人士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重要途径。中国人民政协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以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为例,自十一届三次会议以来的一年间,全国政协共提交提案5678件,经审查立案5300件。截至2011年2月20日,提案已办复5273件,占立案总数的99.49%。其中,已经解决或采纳的占27.18%,列入计划拟解决或拟采纳的占58.53%,用作参考的占14.29%。其中,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等方面,提出提案2200余件;就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收入分配、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防范通货膨胀、平抑物价等方面,提出提案1700余件;围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出提案1100余件。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这些提案基本围绕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反映了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热点,根据其知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社会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统一战线对于解放生产力有着重要作用,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在充分发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这些传统力量的同时,以爱国主义为基础,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源激发各行业人们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为促进物质文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宽泛而丰富的人才资源。而且,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统一战线密切联系着一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2008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2.57万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5.64%,上缴税金总额8064.9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4.04%,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达到117356.69亿元,全国实有私营企业657.42万户,就业人数1.37亿人,约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8%,124.89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在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实现再就业。统一战线有利于将这些新生力量凝聚起来,并通过其协调功能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活力。

  三、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

  从我国统一战线产生、存在、发展的90年历史中可以看出,在不同阶段,统一战线表现出不同的内涵、形式和特点,党对统一战线的要求也随着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即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必须响应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客观需要。这就要求统一战线在发展过程中,根据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客观实际的需要创新理论基础,不断调整内涵和工作形式。

  统一战线与社会结构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社会阶层的构成决定着统一战线的力量、范围和对象,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决定了统一战线的共同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也在从传统的农业农村社会向现代工业城市社会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社会阶层构成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原有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基本社会力量发生变化和包括私营业主、创业人员、技术人员等在内的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因此,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共同目标,同时要充分响应社会阶层变化导致的新问题新矛盾。这一方面给统一战线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给统一战线的内涵、结构和机制等提出了挑战。

  从理论基础来看,要求统一战线及时响应社会的变化,适时进行理论创新。追溯我国统一战线理论的历次创新,大多集中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社会结构和统一战线内部结构改变的历史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化,各类社会新阶层日益增加,社会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更加扩展了各利益群体的信息来源和意见表达渠道,需要及时创新理论基础,调整统一战线的内部结构,改进工作方式,更好的指导统一战线的实践。

  从社会职能来看,要求统一战线的内涵更加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各阶层思想差异性明显增强,利益群体日益多元,在促进统一战线基本构成多元化的同时,也使得统一战线的内部关系更加多样化。新的社会阶层的成员中,既有科技型的企业家和高素质的白领人士,也有下岗再就业的普通劳动者;既有外商投资的现代企业和跨国公司,也有劳动密集型的小农经济。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的复杂性。统一战线必须随着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而迅速调整工作目标和政策,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好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

  从工作方式和形式来看,要求统一战线的运作更加社会化。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社会成员,包括大部分统战工作对象,基本上完全被纳入统一的行政管理体系,从而形成了党与社会的直接整合关系。统一战线工作模式以国家社会为主体,主要是通过自上而下组织严密的部门和单位来实施的。在方式方法上,也多局限于政治学习、座谈交心、教育培训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有了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来源,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很难再被完全纳入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党与社会之间由原来的直接整合关系转变为间接整合关系,这使统战部门在联系渠道、工作路径上处于某种程度的缺失状态。这就要求统战部门改变工作方式,更多的运用协调与合作来加以引导和控制,建立相互依存为基础的上下互动的社会关系。

  从工作机制来看,要求统一战线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我国统一战线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不断加强统一战线制度建设,才能真正保障社会各阶层有效的政治参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而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国家建设的大环境也要求统一战线的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0年发展历程中,统一战线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证明,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联系、协调等作用,是中国革命和经济建设成功的重要保证。面对新时期的新形势,统一战线需要根据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客观需要的调整,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调整其内部结构和工作方式,进一步的制度化、规范化,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作者巫永平,致公党北京市委专委会顾问、理论研究会会员,工作单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