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天地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逻辑框架——基于历史选择和现实必然的视角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独创于世界的一种政治制度,它凝聚了中国人民高度的政治智慧。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创新,要构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发展,才能永葆其旺盛的活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以及继续发展的广阔前景。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框架建立的逻辑起点是我国政党制度存在与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和现实必然性研究,这对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历史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作为世界新型政党制度,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绝非偶然,它符合中国的国情,更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选择。

  1、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经有过多党制的尝试和一党制的实践,最终都因不符合中国国情而被历史所淘汰。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当时旧中国的封建经济基础虽已解体,但其根基依然存在,不可能有真正以自由竞争为原则的多党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二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个软弱的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人民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进行到底。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蒋介石开始实行一党制的专制独裁统治。由于这种一党制实行独裁、专制的反动统治,违背了中国人民要求民主、和平、团结、进步的愿望,不能反映并实现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和政治参与要求,结果不仅没有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挨打状况,反而将中国推向更加动荡和衰败,最终被人民革命所推翻。

  实践证明,我国实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既能避免多党竞争、互相倾轧所造成的混乱,又能克服一党专制、缺乏监督所导致的弊端;既能实现集中统一领导,又能实现广泛的政治参与;既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人民团结,又有利于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发展。所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日益贫弱,社会战乱不已,民族灾难深重,人民饥寒交迫。多少仁人志士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出生入死、不断奋斗。然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因而未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五四”运动后,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并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找到了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黑暗统治,建立了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已是全国人民包括各民主党派的共识。

  我国各民主党派在中共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与共产党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随着革命斗争的发展而不断巩固和发展。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考验中,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风雨同舟,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并放弃原来的中间路线,作出历史抉择,与国民党彻底决裂,公开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领导核心,成为多党合作政治格局中的领导力量,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形成的,是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民主党派自愿的抉择。

  3、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中华文化的本质属性是“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追求和谐,寻求平衡、协调和稳定,反对分裂和冲突。

  中国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党制度,它传承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都是我国合法的政党,共产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各民主党派各自联系并反映不同社会阶层的群众利益,拥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这是“多元”。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又是“一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工人阶级政党;而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这是“不同”。同时,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风雨同舟、荣辱与共,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而真诚合作,这就是“和”。所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传承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符合我国的历史文化国情。

  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现实必然性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能够在中国存在并发展和完善,其根本原因是这一政党制度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具有极大的优势和旺盛的生命力。

  1、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我国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相适应

  政治学认为,国体决定政体和政党制度,政体与政党制度相互适应、相互配套以体现和维护国体。实行多党制、两党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并通过其政党制度同“三权分立”的政体相适应、相配套,以保证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能够相对平衡地运转,体现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体是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权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的政权。因此,它一方面必须由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对国家政权实行政治领导,同时又需要包括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共同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与这一国体相适应,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实行以议行合一为特征的体现广泛民主与高度统一相结合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与我国国体、政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必然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适应、相配套、相辅相成,以保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体现和维护着社会主义制度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我国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相适应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社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反映并维护一定的经济基础。我国实行的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了全体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具体利益多样性并存的特点。这种一与多相统一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必然决定了我国政党制度也应具有相应的特点。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充分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与社会主义劳动者政党之间根本利益一致性与具体利益差异性共存的经济利益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正是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现出来的。同时也必然要求一定社会政治组织反映不同阶层、社会群体的具体利益、愿望和要求,代表他们参政,并协助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联系、沟通并做好这些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工作。我国各民主党派成员正是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能更多地代表和反映其所联系的那部分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具体利益和要求,这也是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够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

  3、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我国政治文化结构相适应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必然决定社会的政治文化结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政治文化结构模式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与社会文化形态多样性的并存与统一。中国共产党是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的无产阶级政党,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必然居于整个社会政治文化结构的核心地位。同时,由于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年龄结构和不同文化程度的差异,又决定了公民具体政治文化、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我国政治文化结构有高度的适应性。一方面,这一政党制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的主导性,把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作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代表人士团结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础;另一方面,这一政党制度以实现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为目标,在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在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坚持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包容思想认识程度不同的各方面代表人士,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随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研究的深入,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建立,升华理论研究成果,在更高水平上推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蓬勃发展。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