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为我市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现代农业,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具体行动,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增收的需要。发展现代农业,对探索土地流转模式、合理配置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和长远意义。
我市农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发现制约发展现代农业的许多因素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全市农业的水、电、路配套设施滞后,制约农业板块和产业带建设,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此外,由于城市规模扩大,土地面积缩小,加之气候、经济形势等影响,减产因素增加,要完成每年的粮食生产任务压力很大,而果、蔬、奶、蛋、花卉等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制约了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均衡发展。
二是规划滞后。规划部门只对城市发展统一规划,没有涉及农村规划,城乡规划不平衡,导致农村低水平规划、低水平建设,乱搭乱建现象屡禁不止,浪费严重,加重了农民负担,影响到城乡协调发展。
三是主导产业效益不高。进入市场的多为初级产品,比如鲜果、鲜菜、鲜肉,深加工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有限;许多产业还未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标准化,生产出来的产品科技含量少,质量标准低,市场竞争力差,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
四是金融、科技、信息支持不够。农村金融方面,贷款难仍是核心问题。贷款门槛高,抵押担保物范围狭窄,农户农企贷不到款;金融机构少,投资、担保、租赁、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县域几乎没有;农业科技方面,推广应用水平差,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科技服务的体制机制未真正形成。信息服务方面,农村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农村信息服务站少、条件差,信息员能力弱,服务面也较窄,所能提供的信息比较单一,以低层次的供求信息为主,缺乏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全面反映,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批准实施之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项工作正在强力推进之中。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此我们建议:
一是完善总体规划,按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示范村居建设。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西安市土地利用部体规划》,命名农村建设有序、规划、高效;要根据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按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各区县、镇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既要着眼于找到或突出主导产业,也要关注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群打造,在城市规划区积极发展面向城市、服务城市的现代农业。尽快编制完成区县《城乡一体化规划》,抓好新农村建设样板村,按照基本规划的功能要求,逐步形成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和中心村集中,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的乡村建设大格局。
二是围绕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要重新审视城市周边农业的定位,树立起面向都市、服务都市的理念,着力打造现代都市农业,在农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紧跟都市需求,积极做好农村的通路、电力、水利、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景观改造,体现乡土特色,开成点、线、面结合的主体绿化景观系统。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形成农产品进城、都市人下乡的局面。要率先探索统筹科技资源服务现代农业的体制,加大农业生产方式创新力度,加快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速度,促进科教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为建设创新型农业探索新路径。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充分利用较为优越的生产条件,在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高效化上加快步伐。
三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强化政策支持,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农业发展,在落实已出台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台整体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借鉴世界各地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充分挖掘现代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动能。逐步发展市民度假农园、教育农园、农业植物园等形式,发展以农事体验、养生体验为主的体验农业。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对农业龙头企业在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税费征缴等方面予以优惠,优化发展环境;制定出台农业产业化整体发展规划,明确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四是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重点抓好科技在农村的普及应用。进一步整合和组织市级农科所、县级农科站、乡村科技人员,构成主体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使我市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得到稳定、长效的技术支持。积极支持多元科技推广模式,鼓励行政机构、专业组织、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龙头企业实施科技推广服务,形成多层次、多渠道推广局面;不断扩大科技应用范围,除农业生产本身的科技应用外,还应在农产品加工、营销、管理等环节提高科技含量,在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化、住宅设计、新能源开发、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发挥科技作用。
五是加大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力度,建设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在干部,要加大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应围绕村干部培训,了解需要,制定规划,安排形式多样、覆盖广泛的培训,帮助村干部提高政策水平、服务能力,改进工作方法、工作作风。要继续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任职,制定优惠措施,宣传先进典型,鼓励高校毕业生现身广阔天地,稳定现有的大学生村官队伍。要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有重点的培养农村创业人才,带动农业发展。
积极推进农业升级转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谨防“跃进风”、“模式风”、“政绩风”、“圈地风”、“包办风”、“片面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尊重自然规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体现各地自然风貌和乡土特色,努力使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