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天地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践“人才兴党”战略思想

  2009年,万钢主席系统提出了“人才兴党”战略思想。这一思想是基于本党目前的党员现状和任务形势的思考,更是着眼于致公党未来长远发展和建设新世纪参政党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        “人才兴党”战略思想的提出和不断发展

  20097月,万钢主席在本党十三届七次中常会上提出要进一步做好组织发展工作,牢固树立“人才强党”的组织发展思想,优化党员发展的结构。 11月,万钢主席在全党组织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人才对本党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务必要把组织发展工作与改善本党结构性人才不足紧密结合起来。12月,本党召开十三届三中全会,万钢主席在会上做重要讲话,指出全党要树立起“人才兴党”的意识,结合本地实际,有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做好组织发展和人才吸收、培训、培养和锻炼工作。20103月,万钢主席在十三届十次中常会上再次重申要在全党树立起“人才兴党”的意识,并从思想理论和具体工作实践两方面对“人才兴党”战略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

  综上所述,本党中央领导班子对长期以来致公党的组织工作、党员发展、干部队伍建设等实际工作和经验进行细致系统的总结梳理,结合新形势对人才建设的新要求、新情况和新特点,高瞻远瞩的提出了“人才兴党”战略思想,为致公党未来一段时间的人才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二、       致公党人才的特色

  不同时期,人才有不同范畴。在当前阶段,致公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致公党需要建设一支什么样的队伍才能是自身充满活力?致公党需要如何发挥本党人才优势,才能称得上是高素质的参政党?这是“人才兴党”战略思想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

  致公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从此表述可以看出,致公党既具有作为从事政治活动的政党的一般特点,又具有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参政党的中国特色。致公党这一性质规定了对人才的政治素质的首要要求就是是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要对政治、政党活动感兴趣。

  致公党“是以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为主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万钢主席也在有关讲话中反复强调:要保持本党传统特色,赋予“侨”“海”特色新的时代意义,尤其是要注意联系和吸纳更多的留学回国人员,挖掘本党“侨”“海”的潜力。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9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62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49.74万人;我国每年的留学回国人员数量持续增长,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增速更加地明显,留学回国人数年平均增长率几乎每三年翻一番,尤其是近两年,留学回国人员数量增长率超过了50%2009年留学回国人数超过10万人,同比增长56.2%,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占整体比例同比有所提高,其中,具有博士以上学历和各类访问研究学者留学回国人员所占比例由2008年的24.9%,上升为2009年的27.3%,回国前在外国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就职的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数量同比增长39.8%。由此可见,海外归国留学人员已经成为本党保持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致公党这一特色对人才提出的要求首先是有“侨”“海”特色的代表性人士,能够作为致公党的标杆式人物,体现致公党的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保持致公党的特色和参政议政时在“侨”“海”事务上的话语权。

  致公党作为参政党,主要职能是与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进行民主监督。这也要求致公党需要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的人才。参政议政能力较强的人才一般多为在专家学者或者是能够把握方针政策,善于与社会各方面沟通,有能力提出意见建议的党员。

  综上所述,致公党的性质、特色和职能决定了本党人才是多层次、多领域的,党员中代表性人士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本党的素质和水平,对本党的履职能力、社会影响力有重要影响。

三、       将“人才兴党”战略思想真正落实在实践工作中,一步一步扎实向前推进

  截至20106月,本党党员已超过34千人,归侨、侨眷、港澳台属及有其他海外关系人士约占总数的五分之四,中上层人士也约占总数的五分之四。本党党员分布在教育、科技、医卫、国有大中型企业、社会新阶层,以及政府机关、党派团体等社会各个领域。当前,本党人才队伍总体情况较好,数量和质量都处于稳步上升中,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党员分布不均匀,结构亟待优化,各领域发展不平衡,在某些领域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部分地区后备队伍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需要;党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较为单一。

  其次是年龄结构亟待调整。截至200912月,离退休党员约占总数30%。近年来更是出现了有些基层组织成员全部是离退休人员人员的情况,使一部分基层组织活动陷入困难。

  “人才兴党”战略思想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基于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性,着眼于致公党未来长远发展提出的战略构想。 “人才兴党”战略思想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员发展和组织建设工作是基础。

  从“人才兴党”的战略高度,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在保持致公党界别优势的基础上,着力发展本党工作亟需的代表性人物和专门人才、有发展潜力的高层次中青年人才,尤其要注意留学回国人员。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打破各种体制和机制、部门和单位的限制,放开视野,拓宽领域,大力培养选拔振兴发展急需的人才;发展和培养并重,促进党员间的联系、交流工作,努力发挥党员的作用。

  基层组织是致公党人才建设的源泉,基层组织是人才吸收工作的第一线,在“人才兴党”战略构想中承担着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万钢主席在2009年的全党组织工作会议上着重指出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0年,中央在全党范围内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提高党员素质、健全和落实组织建设长效机制为着力点,扎实推荐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在党员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取得新成效,全面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关键。

  万钢主席在有关讲话中,反复强调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致公党的可持续发展和做好政治交接工作。组织上的交替既是党派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做好政治交接工作的组织保证。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不是权宜之计,不是一时之策,而应该年年做,每届都要做。”万钢主席着重指出这项工作的规划、措施和沟通要由各地组织一把手亲自抓。

  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可以采取择优选拔、跟踪考察、推荐挂职、动态管理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着眼于后备干部人才培养,营造一个使其显示才华、脱颖而出的环境;抓好学习培训,大力培养其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奉献意识;重视工作历炼,通过党务活动、社会活动等使其锻炼成长。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对参政党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与时俱进。“人才兴党”战略思想就是本党中央领导班子在总结本党多年人才队伍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新形势对人才建设的新要求、新情况和新特点,提出的新的战略指导思想。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不能等到感到人才缺乏时,才来抓人才工作。在平常的工作中从严要求,常抓不懈,才能真正使致公党的人才兴旺发达、新秀竟发,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国家繁荣富强服务。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