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在当今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媒体社会,人们每天都接触和传播着海量信息,舆论宣传对社会发展及人类生产生活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致公党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下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的民主党派之一,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和创新宣传工作机制建设,努力提升自身影响力,为本党其他各项工作的发展提供舆论宣传支持。笔者结合这一年半以来在致公党中央机关宣传部门工作的业务实践,尝试对当前制约本党宣传工作的瓶颈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工作建议。
一、制约本党中央宣传工作的因素分析
(一)宣传意识较为保守,工作开展相对被动。长期以来,中国致公党在履行参政党职能方面,认真抓好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积极发挥“侨”“海”特色不断开拓海外联谊工作新局面,围绕促进改善民生在社会服务领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强调这些工作重要性的同时,宣传工作作为非核心业务部门,其定位仍旧停留在配合其他部门工作这样一种老的工作思路上,基本处于“听”、“看”、“等”、“报”的简单操作环节。“听”和“看”,是指在本党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中处于观众、听众的角度,缺乏主观参与性和能动性;“等”,是指很难接触参政议政等工作一线,宣传素材基本依赖其他部门提供;“报”,是指宣传形式单一,多为较基本类别的消息、通讯等,缺少策划性。
(二)与社会媒体的沟通联络存在很大局限。目前,与致公党中央在宣传工作方面保持较为密切联系的社会媒体数量少,集中为《团结报》、《中国政协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神州学人》杂志等媒体单位,而这些媒体上刊登或发布的有关本党的内容也多为会议、领导人讲话等根据政治宣传要求必发的新闻报道。除党报党刊的硬性报道任务之外,很少有同其他社会媒体的接触与合作。这种局限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目前我国各类型媒体的市场占有情况来看,专业类报纸和都市报已经成为相当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媒介,党报党刊的受众面较为有限;二是从报道形式来看,消息或讲话类的新闻稿在表达上较为生硬,在宣传效果方面差强人意。
(三)本党中央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组织之间在宣传工作上缺少联动协作。宣传部门由于其工作分工的特殊性,在业务实践中必须与其他部门保持紧密的沟通协作,如每年致公党中央参政议政部的大型系列调研、海外联络部的出访计划、社会服务部的扶贫活动等很少在年初制定计划后与宣传部协作制定宣传计划,由于前期信息沟通不畅,难以有针对性地设计、策划出行之有效的宣传方案,最后一项非常出彩的工作往往仅以一篇新闻稿或通讯作结,其新闻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中央与地方宣传工作方面,除投稿邮箱外同样缺少机制化的沟通平台,基层宣传干部培训、联络机会极少,地方组织信息资源未能与中央现实全面、深入的共享。
二、推动本党中央宣传工作的相关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升宣传工作在本党各项工作中的地位。要突破“听”、“看”、“等”、“报”的旧有工作模式,在本党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不断增强宣传意识,“酒香更要勤吆喝”,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致公党事业所取得的成效和亮点,才能逐步树立党派事业品牌效应。
(二)加强宣传部门与中央其他部门的联动协作。应提升宣传部门在本党中央各项工作中的参与度,可以考虑建立长效沟通机制,每年年初制定工作计划后,各业务部门可以与宣传部一起召开协调会,通报当年工作要点、制定系统报道计划、商讨人员联络办法,搞好对调研、出访、社服等工作中重要活动的深度报道。
(三)建立健全与地方组织之间在宣传工作方面的沟通、联络机制。制定宣传干部定期培训机制,根据省级、市级、基层支部组织宣传工作的不同特点,分别组织有关机关干部进行培训交流,规范其业务操作标准和流程;定期组织评选地方组织优秀期刊、优秀网站,以激励党内宣传工作在基层组织中的有效开展;按期举行全党宣传工作会议,为中央部署宣传工作、推进地方组织交流经验搭建平台。
(四)加大对本党优秀典型的报道宣传力度。各地组织中的优秀集体和党员中的优秀个人是本党各项事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代表,加大对这些优秀典型的宣传力度,对树立本党良好的社会形象有着重要作用,不仅要在致公党网站和《中国致公》等党内媒体上进行报道,还要积极推荐给主流社会媒体,在推先进典型的过程中宣传和提升本党的影响力。
(五)探索与社会媒体联络合作的新思路、新方法。除党报党刊上对政协、统战系统的报道外,努力摸索与其他类型社会媒体合作的途径,由于党派每一项具体工作都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致公党员也都是奋战在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要努力挖掘本党工作中能够吸引公众关注的亮点,不遗余力地推荐给媒体,把文章做大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