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同时又是一个未成熟的青年群体。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和具体,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从外部环境看,社会转型的大趋势,高校的普遍扩招,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的限制,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等等,加剧了学生的不安定感。从学生自身看,较高的期望值,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部分大学生交际困难,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少数人对沉溺于网络,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等等。大学生处在人生第二次“断乳期”,在生理和心理层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旦处理欠妥,就会引起危机。从现实情况看,因心理健康问题而休学、退学、自杀甚至违法犯罪的比率呈上升趋势,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据2004年《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曾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大学生有心理疾患者高达20.23%。2005年,我们对本省四所高校3564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也发现19.6%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6.2%的大学生出现焦虑症状,14.3%的人存在敌对情绪,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者高达20.04%。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各高校纷纷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在不同层面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工作。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不平衡,心理健康教育投入少,没有高水平的师资,没有一定的教学设备,没有统一规范的教学内容,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学生个案心理疾病的咨询和治疗工作上,远未形成真正的普及教育。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存在许多潜在的消极倾向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大学生肩负着国家改革建设的重任,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他们的教育成功与失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培养更多有知识、有能力、心身健康的合格人才,我们建议,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把它列入高校建设发展的内容之一,完善领导机制,健全领导机构,推动全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建设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在高校经费中列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项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步增长,并确保专款专用。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定期检查,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配备,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兼职人员培训,努力改善工作条件,大力推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全社会要关心和支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要多理解、多帮助,特别是是舆论媒体要积极引导,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事实上,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毕竟占少数,更多的学生面临的是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及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有心理问题的少数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发展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要逐步形成“以发展为主,障碍性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整合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教育体系。第一级是广大学校教师,从心理健康角度辅导学生发展;第二级是学校心理学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咨询;第三级是专业心理医生,以心理治疗等为主要任务。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以课外教育指导为基本环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学校心理网络咨询和跟踪平台,整合优势资源,开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阵地。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首先要建立专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将当前的以兼职教师为主转变为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模式,充实队伍力量,逐步提高师资力量。严格规范并科学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努力实现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实践化和研究化。逐步确立资格审查制度,加强专业心理学会、教育学会等专业学术组织的干预和审查,使得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逐步职业化,持证上岗。在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大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建设的力度,合理规划,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保障。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每位教师都要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健全的教育网络和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能够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降低危机性事件的发生率,避免重大危机性事件的发生。浙江建设职业学院在这方面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值得其它高校借鉴。他们的做法是:建立了以学院心理中心核心,各系总支、学工秘书、辅导员为节点,大学生心理协会和班级心理委员为基础的“三级网络”。并成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由学院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分管校长、学工部、心理中心、各系总支书记和学工秘书组成,同时还聘请医院精神科医生作技术顾问,建立一整套工作流程,确保在第一时间对应激事件进行有效干预。
五、探索建立适合我省高教园区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当前我省大部分高校都集中在离市区较远、相对封闭的地方,导致大部分学生的社会生活空间相对缩小。使学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目前高教园区还没有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和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建立高教园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使之在最大限度内整合高教园区所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推动园区内高校及时并规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整个高教园区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人才培养问题是关系到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大问题,心理素质是人才培养中的关键性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人才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希望在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为浙江在新世纪实现新跨越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