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生态文化、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石,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浙江省的生态建设工作,努力探索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已经明确地提出:“注重建设生态文化、强化生态文明理念”。事实上,从“绿色浙江”战略到“生态省”建设,我省生态文化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生态创建示范工作成绩显著,生态文化氛围日益浓厚,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但是,也应看到,我省生态文化建设总体处于起步阶段,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价值观、政绩观、财富观、生活观尚未完全形成,这将极大地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进程。
针对目前我省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情况,我们认为,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应重点注重生态文化建设,当前,我省生态文化建设应重点关注“内涵引领、实践推进和多元参与”三个关键问题。
一、 挖掘“浙江特色”生态文化,以内涵引领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参与,需要社会全体成员全面理解和确立生态文化理念。但是,据浙江生态省建设公众调查和全省11个市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公众对生态省建设认知度不高,生态知识掌握不够,生态文明理念没有成为公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全社会深厚的生态文化氛围尚未形成。
对生态文化的认知不足是导致生态文明意识传播不畅的重要原因。如何使公众深入理解生态文化内涵、确立生态文化理念,从而内化为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是生态文化建设应首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浙江特色”生态文化的挖掘将为强化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奠定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导向。生态文化内涵的挖掘应结合浙江省情,以“天人和谐的发展观”、“生态为先的政绩观”、“科学理性的致富观”、“节俭文明的生活观”为引导,实现“本土化、通俗化、规范化”,实现生态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生态文化要求与公民自觉行为相一致。
在生态文化的内涵引领方面,不但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NGO组织、民间智库等在生态文化研究中的智力优势,还要创新公民参与的机制,搭建公众参与的平台,汲取公民的集体智慧、调动公民的参与热情,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进行“浙江特色”生态文化的挖掘研究。现阶段,赋予生态文化“浙江特色”应重点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本土化。加强比较研究,以浙江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底蕴为基础,注重挖掘浙江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实现生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二是通俗化。生态文化不应只是专家研究的“阳春白雪”,更应该成为大众口口相传的“街头巷议”。结合专家研究和公民智慧两方面的优势,对“浙江特色”生态文化进行通俗的解读,以各种载体形式向大众传播,使生态文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俗易懂、亲近并融入具体生产、消费形态。三是规范化。针对政府、企业、公民等各层次,决策、教育、示范各领域对生态文化认知的具体需求,使生态文化细化为易懂、易记的规范性道德操守,便于各层次、各领域强化生态文化与自觉行为的一致性。
二、 注重实践推进,促使“生态文明阶梯”稳步攀升
整体提升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可以用“生态文明阶梯”来形象的表示,分为四个层次——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这四个层次呈阶梯状排列,生态文化处于生态阶梯的最高层,并作为其他形式生态文明建设的护栏。生态文化建设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也是实践的过程。
因此,在培育生态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就生态文化谈生态文化,整体提升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必须实践推进,使生态文化理念渗透到“生态文明阶梯”的各个层次,以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等为载体,渗透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文明意识才能落到实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稳步推进。
首先,应注重生态安全与生态文化的融合。以生态文化助推生态安全,用生态安全普及生态文化。生态安全处于生态文明阶梯的最底层,关乎公民切身利益,包括公民的饮水安全、食物安全、居住区安全、水灾和生命安全等。生态安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公民迫切希望了解和认知生态文化,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与消费。在生态安全领域普及生态文化,是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最有效的普及路径,会极大激发公民的主动参与热情。既能促进生态安全建设,又能在公民的自主参与下,使生态文化潜移默化到公民的自觉行动当中去。
如,结合公民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多种方式普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知识,使公民能够从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食品生态安全入手,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认知。同时,公民生态文化意识的提高,会促进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态安全监督体系。
其次,应注重生态产业与生态文化的整合。生态产业处于生态阶梯的第二层,生态产业涵盖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与生活环境、经济增长、环境意识密切相关。相关利益者涉及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在生态文化的传播上可以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因此,可以通过多种创新机制,发展少污染、无污染、节能源的高新科技产业,以及具有绿色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强化沟通机制、反馈机制、监督机制等等,有效提升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效率。
如,结合特色生态农业,按照生态农业的生产和消费特点,有重点的进行生态文化的教育、培训、示范。结合有机食品生产进行环境技术教育、结合循环农业建设进行循环经济理念普及,等等;促进现有区域产业的生态转型,需要创新机制来强化生态观念,如在相关产业和行业结合专业培训,强化决策者、企业管理者的生态意识,使生态文化成为生态工业的内在要求;生态服务业方面,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升级的同时,用生态文化促进生态服务业在较高层次上落实生态文明,增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具体的产业政策和实施项目。
再次,应注重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的融合。生态景观是生态文明阶梯中综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表达。美好的生态景观需要生态文化氛围下的保护、更新、改造,同时生态景观在精神层面能够提升公民对于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的认知与追求。我省具有多样的自然生态、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生态景观,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激发公众了解生态景观知识、参与生态景观保护的热情,最大化发挥生态文化对生态景观的认知与保护、生态景观对生态文化的促进与提升作用。如建设生态旅游产业、休闲度假基地和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的人居群落。
我省宁波滕头村在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的融合方面具有很好的示范经验。滕头村以生态美学文化为指导,前瞻性地发展观光农业。以“桔子渠,葡萄河,花果村”为代表的植物组织培养观光园、高科技蔬菜种子种苗基地、花卉苗木观赏区、时令瓜果采摘等观光农业区。如今依靠“绿树成荫、花果相间、百鸟和鸣、四季花香”的自然风景和农家风情,设立了几十处生态游、民俗游景点并建立起农业旅游产品体系。
最后,整体提升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应注重生态文化建设在生态文明阶梯中的“参与性、层次性、全局性”。生态文化建设渗透到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建设的同时,不应流于空泛的说教,应注重建设的实际效果。因此,在生态文化建设的同时,要特别注重调动全体公民的主动参与意识、以多样化的载体分层次的进行生态文化实践,注重整体、全局性的促进生态文明意识螺旋式上升,最终使社会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认知度提升、参与度提升,使全社会形成高品质的生态文化、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
三、 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架构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网络
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最终需要全社会群策群力、共同参与。提高多元主体的生态意识、激活多元主体的参与热情、发挥多元主体的合作优势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循路径。这些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区、学校、妇女、农民等,它们构成了生态文明意识集聚、传播、提升的关键节点。“点”“点”成线,“线”“线”交互,发挥不同人群或组织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集聚与辐射作用,才能架构起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网络。
1.构建多元生态文化教育体系
将生态文化教育纳入全省各层次教育、培训体系中去,并探索建设生态文化培训的长效机制。对不同层次的主体,采用适宜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以普及生态知识和增强生态道德意识为目标的生态文化教育、培训,并配以组织上、体制上、资金上和技术上的支撑和保证。
不同人群特点不同,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同,应该在内容和方式上采用适宜的措施。对政府官员,应进行定期生态文化专题培训与教育,提高其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对企业管理者,应定期进行企业家环境科技与意识培训,在企业内部建立企业生态文化的教育与培训制度,对企业从事清洁生产的管理与技术人员开展生态文化培训;社区应定期举办宣传活动和实践活动,借助公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教育形式,宣传普及生态伦理和消费观念,在社区形成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在学校,将生态文化内容编入中小学教材,增加课余生态文化实践活动。对教师也应定期进行生态文化教育、培训和交流,以更好的指导学生参与生态文化实践;妇女对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针对妇女特点,组织妇女开展生态文化活动,提高妇女的生态意识,进而影响农村家庭的生态保护行为。我省丽水市在妇女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经验,应进一步挖掘推广;在农村,开展生态文化宣传不同于城市,应采用适合农村特点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方法,据已有调研经验,通常的可供选择的方式有入户宣传、科普讲座、文艺演出、橱窗海报、图书站等。另外,应结合专家下乡,宣传并培训生态科技,使农民结合农业生产理解生态文化。
2.创建多元生态文化系列工程
宣传教育体系的建立能够从理论认知层面提高多元主体的参与意识,这些生态文明意识一定要借助多元的载体进行实践,创建多元生态文化系列工程,能够极大地激发公众对生态文化的参与热情,应结合区域和地方特点,进行多种生态文化工程创建活动。我省生态文化工程创建活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继续搞好国家已经开展的创建活动,如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生态市(县)、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二是我省已经形成的一些好做法和新思路。政府可以采用多种激励手段,如荣誉称号、经济奖励等,促进系列工程的进一步落实。
例如,绿色政府的创建,从领导干部政绩观的考核到公务员日常办公的节能考核,设立系统的绿色政府考核体系;绿色企业的创建应引导企业实施生态化战略,从产品设计与生产,市场销售,企业文化到组织结构与管理的方方面面渗透生态文化意识。研究制订生态产品、生态企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推进绿色标志产品和生态企业论证制度。根据国际经验,可以单独设立可持续发展部,负责推进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社区创建可以结合绿色消费主题,鼓励开设“绿色商店”、“绿色超市”、“绿色市场”,大力推行绿色商品和绿色标志。建立较完善的公民“环保行为”规范与绿色消费细则,鼓励使用生态食品、生态交通、生态建材、生态保健和参加生态旅游;绿色学校和绿色家庭的创建应加大扶持力度,突出典型,在全社会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绿色农村应结合国家环境优美乡镇的建设,进一步丰富评价指标,相应增加配套奖励制度,促进农村生态文化示范区的创建。
3.探索多元生态文化互动网络
以上生态文化建设中侧重于对传统主体、单一主体的集中宣传、培训教育和实践,相关部门已经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提出了大量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在我省某些区域已取得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未来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战略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应发挥多元参与主体的合作优势,“点”、“点”互动,架构畅通、有序的生态文明意识之“网”。
例如,由政府、企业、社区、教育部门、科技部门等共同发起的“环保积分卡”机制,是多元主体互动协作的典型案例。日本北九州市开展的“环保积分卡”系统,在公众做出有利于环保的行动之后,经核实将被记录于个人环保积分卡,公众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到自己的环保积分和环保表现,积分可以到超市换取积分礼品,或者抵值消费。近期,日本将“环保积分”活动向全国推广,在环保宣传的前提下,同时刺激消费,达到双赢的目的;我国福建省厦门市在“环保积分”建设上首开国内先河。这样一套系统需要政府、企业、社区、教育部门、科技部门等联合开发、协同完成。在消费领域能够极大地促进消费者对于环保行动的主动性关注,在一次次的环保积分活动中,生态文明意识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浙江省在“绿色浙江”、“生态省”建设上,走在全国的前列,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也应该在全国做出示范。结合“生态省”、“低碳城市”建设,协同各主要群体,打造“浙江生态文明积分”网络,将会为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又一亮点工程,在全国起到率先示范作用,亦能真正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