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要闻 > 四川
关于强化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保障的建议

  曾勇(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常委、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说: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办好学前教育”,是中共十九大做出的重要部署。

  由于我国还未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出生率普遍高于汉族地区,致使其学前教育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仍是民族地区教育体系中最突出的短板,还面临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学前教育起步晚,需求大,矛盾突出,毛入园率低。校舍面积、师资力量、设备设施都还远不能满足需求。

  二是经费投入需求大,经费短缺,欠账较多,幼儿园正常运转面临困难。受地方财力所限,仅依靠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县、州、省三级财力,要在2020年前补齐学前教育发展短板存在很大困难。

  三是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师资严重不足,执业能力低下,教学质量堪忧。

  为此,建议:

  1.充分认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着力加强教育脱贫,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的重要举措。受文化传统、地理气候等多种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致贫因素错综复杂,教育扶贫是让少数民族未来的青年能够融入现代文明社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对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繁荣、增进民族团结的具有重要意义。

  让广大学龄前儿童在行为养成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通过规范有效的学前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形成听得懂、能表达的“双语”听说能力,为今后跟上正常学习进度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教育脱贫的迫切需要。

  2.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纳入法治轨道

  制定《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条例》或出台《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工作的意见》等,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作为政府的一项法定义务。在管理机制方面,要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及财权;在专业化管理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小学管理与学前管理分设,设立专门的学前教育管理机构,针对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及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业管理,加快提升学前教育的教学管理水平;在经费保障方面,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其学前教育只能以公办、免费为主,以中央财政保障为主,将学前教育的园舍建设投入、教师辅导员工资福利、在园幼儿餐食补助等纳入中央财政预算,确保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有保障,能落实。

  3.支持民族地区大力加强师资和执业能力建设

  根据不同民族的实际情况,支持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等)结合本民族文化传统等具体情况,运用自治立法权设置针对本民族幼儿教育师资的具体要求。通过在民族地区新建幼师校、面向民族地区增设定向培养幼师班等多种途径,加大对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的教育培养力度,加快充实“正规军”。 支持地方加大对现有临聘教辅人员的培训,利用寒暑假专题培训、跟岗锻炼等形式,使其尽快提升教学管理能力和水平。指导地方制定针对现有教辅人员聘用定岗的考核评价规范,对达到岗位要求的临聘人员,通过考核后可纳入正式编制。制定对地方幼教发展有引领作用的师资执业资格分级,对不同分级的执业资格进行执业范围、执业地区的限定,这既可以提高队伍稳定性,同时也激励教师进修提高。将签约教师执行合同的情况纳入个人诚信数据,督促其按合同履行义务。要引导并支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加强学前教育研究,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建设,提升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引导并支持具备条件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充分挖掘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编写适合本民族幼儿使用的绘本故事等学前教材。制定对口帮扶措施,鼓励先进地区幼教机构与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对口帮扶,通过选派优秀师资传帮带、接收民族地区骨干师资实习进修、共同开展教学研讨、远程教学示范带动等形式,多渠道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幼教师资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