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要闻 > 四川
关于加强媒体驻外机构建设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议

  曾勇(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常委、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当前,中国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布局逐渐形成,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高。但我国的国际传播体系建设还有待完善、传播能力、传播影响力还有待提升,外国公众对中国的认识了解渠道还非常有限,大量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和部分华人华侨的不良形象误导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以美国为例,美国国民了解中国的渠道非常有限,其本土主流媒体偏向于更多的报道中国的负面新闻,或进行负面解读,从而导致美国国民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

  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还面临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是缺乏对不同国家文化、公众习惯偏好的针对性研究,有些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不符合当地口味,难以引起受众的关注;

  二是一些媒体驻外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存在任期较短、更换频繁等现象,驻外机构的运营经费已不能满足市场拓展的需要,运营团队建设还比较落后,难以开展有效的市场拓展,对受众的推广力度薄弱,影响力提升缓慢;

  三是与驻在国传媒环境的融入度不高,缺乏驻在国传媒圈的人脉支持和社交资本,难以获取有效支持。

  为此,建议:

  1.加强媒体驻外机构建设,积极构建国际传播体系

  首先,在职能定位上,媒体驻外机构的职能,应从以收集报道驻在国新闻事件为主,转向收集报道驻在国新闻事件和向驻在国传播我国新闻事件二者并重,肩负起向世界介绍中国和为中国介绍世界的双重重任。为适应这一职能的转变,媒体驻外机构的设置、人员配置、运营方式、管理模式等都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

  其次,在传播策略上,要坚持报道世界与宣传中国两条腿走路。在报道世界方面,我国主流媒体要树立与世界主流媒体在全球范围内共同竞争的目标,在竞争中提升能力,在竞争中开拓市场,在竞争中提升影响力,以有竞争力的全球报道提升我国媒体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为宣传中国占领舆论阵地。在宣传中国方面,传播目的、策略、内容、方式等应注意与国内有所区别,要加强对驻在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阅读习惯、语言习惯、媒体市场特征等的研究,在价值传播上“以我为主”,在传播方式上“投其所好”,积极探索与驻在国传播特征相适应的传播策略,在潜移默化中讲好“中国故事”。

  2.加强媒体外派人才培养,加强驻外机构的记者和运营团队建设

  与国际主流媒体的竞争,重点在媒体人才的竞争,要从一线采编、深度分析、管理层、运营团队等全方位加强人才培养与吸纳。驻外机构的负责人应对驻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有深入的了解,熟悉国际媒体的运营、市场形势等。要选派综合能力强,熟悉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资深媒体人驻外。加强对驻外机构负责人和派驻记者的培养和岗前培训,形成人才培养体系,为驻外媒体机构的运营和新闻采编等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要加大驻在国本土媒体人才的培养与吸收,发挥本土人才在语言文化习惯、社交人脉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3.加强合作共享,拓展对外宣传的途径

  从经费、机制等方面支持驻外机构和外派记者在驻在地发展自己的通讯网络和特约记者队伍,拓展信息来源渠道和传播渠道。支持媒体驻外机构和驻外记者与驻在国相关机构、社团开展市场调查、传播渠道拓展等方面的合作,探索按市场规律拓展传播受众的有效途径,提升传播影响力。

  充分发挥驻在国华人华侨既熟悉当地经济社会和语言环境,又对中国国情比较了解的优势,在传播内容转化、社交渠道拓展等方面开展合作,帮助驻外媒体融入当地文化环境,将传播内容转化为当地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提高本土表达能力,努力找到中国信息传播和当地受众需求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增强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