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鈜(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副主委、四川省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所长)说: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让消费者吃上优质放心的农产品。发展生态农业成为当代中国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经过30多年的发展,生态农业呈蓬勃发展之势,但由于存在法律制度保障和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技术体系支撑和标准化建设缺乏等短板和不足,生态农业在整体农业范围中占比过小,发展不足,需要大力提倡和支持。
为此,建议:
1.深化农村改革,为生态农业提供发展动能
放活土地经营权是实现生产要素转变为资本从而破解农业“融资难”的关键。为此,必须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集体土地、国有建设用地等农村各种产权确权颁证工作,为金融支持农业奠定基础。整合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人力物力资源,加快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让土地活力得以真正释放。
2.完善政策法规,为生态农业提供法律保护
一是制定专门针对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整体把握、系统设计、因地制宜、分级管理、奖惩明确、着眼基层、容易落实”为原则,以《农业法》、《环保法》等涉及生态农业相关的现行法为基础,制定《生态农业发展与保障法》,作为国家宏观把握的基本法并配套完善有关制度。二是构建大农业格局,明确涉农部门职能,既分工又合作,让生态农业发展有力推进。三是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执行机制,坚决制止包括违法占用农田,农田化肥使用超量,农田灌溉超定额,秸秆大田随意燃烧,畜禽粪便不经处理排放,农膜使用后不采取回收措施等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农业行为。
3.加大资金投入,为生态农业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适时开征农业生态税。通过对化肥农药等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设计差别化税率,增强税收的生态功能,建设长期、稳定的有助于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制度。二是优化配置产业,聚集人才、信息、文化、金融、贸易、消费、土地等发展要素,最大限度为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要素支撑。三是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整合发展生产、移民搬迁、生态补偿等项目资金,实现农业政策补贴向生态农业重点倾斜的机制。四是支持各种模式的农业合作,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参与生态农业发展。
4.突出技术创新,为生态农业提供科技支撑
一是依托科研院所、高校等资源优势,加强合作对接。科研项目向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公关倾斜,研究、总结和推出适合各地的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体系。二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构建“专家组(站)+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有效集成先进科学技术融入产业各关键环节。三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引”“创”并举,通过招大引强,将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理念和模式等“请进来”,示范带动生态农业发展。四是提升农业劳动者从业水平和技能,对农民的培育和发展方面提供更多政策扶持,开辟多种形式的生态农业建设相关的科技教育渠道。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认定,造就一批综合素质高,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促进生态农业从单纯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化。五是发展以休闲、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业,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业,以农村电商、示范网点为内容的农村电子商务。
5.构建生态标准,为生态农业提供行业依据
一是将农民的经验与科学理论相结合,形成实实在在的、操作性强的技术规范。二是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制度基础上,出台生态农业的认证制度。三是将生态农业标准化纳入政府监管体系,或委托第三方检测监督机构进行,使标准体系成为规范的法律条例,严格执法,并将是否符合生态农业产品标准等级作为市场准入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