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口拐点”“银发浪潮”带来的严峻挑战,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课题。为此,致公党中央调研组于5月中旬奔赴四川,在凉山、攀枝花、成都等地就如何积极稳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调研。
应对人口老龄化刻不容缓
根据国际通行的判断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时,标志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依此计算,中国在1999年已迈入老龄化社会;而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攀升至2.1亿,占比达15.5%。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更加令人堪忧的是,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中国面临着“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困境。相比之下,日本、韩国也经历了极其快速的老龄化进程,但他们在面临与中国同样的人口转变阶段时却富裕得多,中国可以说是第一个“未富先老”的大国。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李志宏长期从事老龄化问题的相关政策研究,他指出:“按照联合国的界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主要分为发展问题和人道主义问题,其主要矛盾则分别由人口年龄结构的系统性变化与经济社会结构变化之间的错位,以及老龄人口的特殊性需求与相应供给之间的错位导致。”
“人口老龄化会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建设带来的影响十分深远。就业参与率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深,我国在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人口红利已消失殆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不断下降会导致社会保障方面的矛盾突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将面临入不敷出的资金缺口,同时我国老龄人口的医疗费用是在职人员的4倍,这对医疗保险也构成了极大的支出压力。”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副司长贾江说,“提出科学思路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可以说已经迫在眉睫。”
四川因其物产丰饶、资源富集,历来有“天府之国”美誉。近年来该省经济稳步增长,2015年GDP总量在全国各省中位列第六,可谓势头喜人。然而,当前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也为四川的长远发展带来隐忧:2015年底四川省60岁以上人口已经占到常住总人口的20.38%,劳动年龄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则持续下降,2010年到2015年的五年间这一数字从81.4%将至77.3%。据预测,2025年四川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上升到25%。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四川省副省长、致公党四川省委会主委杨兴平指出,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偏少,无法满足老龄人口的生活需求;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的支持政策力度不足,土地、资金成为制约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瓶颈;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发展不均衡,农村养老设施尤其匮乏等……都成为影响四川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不利因素。
攀枝花市是四川省重要的钒钛之都,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资源重镇之一。在轰轰烈烈的大三线建设时期,一批批年富力强的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由五湖四海汇聚于此,为共和国的经济开发、国防建设做出了里程碑式的重要贡献。如今,攀枝花市GDP总量位列四川省第二位,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有目共睹,但为这座城市的崛起付出青春和汗水的一代人也正步入晚年。“攀枝花是因资源开发而建的新兴移民城市,建市之初几十万人集中到来,进入新世纪他们又集中步入老年,相对其他城市,攀枝花的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也更具特殊性。”攀枝花市委书记张剡表示,如何让这些老龄人口老有所养、安享夕阳,成为攀枝花市委市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机构、社区、家庭相结合,打造养老新模式
调研组在攀枝花市调研
为深入了解人口老龄化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摸清各地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产业发展、养老模式与社会保障机制探索创新方面的相关情况,调研组广泛调研,于5月12日至17日先后考察了凉山州西昌市观海湾阆悦苑国际颐养中心、邛海国际老年示范社区、春城社区,攀枝花市台湾敏盛长辈照护中心、攀枝花社会福利院、德铭菩提养护院、怡福苑照护中心、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阿署达花舞人间康养度假区,成都市青羊区文家场社区医养结合项目、成都市第一福利院、成都市慢性病医院、彭州市成都国际医药港,并与当地中共党委、政府部门的相关同志面对面地深入交流,掌握基层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意见建议。
机构养老作为我国养老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近年来,加强养老机构建设也成为四川省推动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举措之一。调研走访中,不少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对自己所在的福利院、养护中心等竖起了大拇指。其中,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奶奶告诉调研组:“我在子女的支持下住进康养机构,这里有同龄人交流作伴,工作人员们也非常年轻有活力,工作尽职尽责,我觉得和家里一样温暖自在。”攀枝花市民政局副局长吴红霞介绍说:“在攀枝花,我们一向高度重视养老机构建设。全市现有公办养老机构33所,床位3261张;民办康养场所35个,康养床位近7万张。城市‘三无老人’入住率达98%,农村‘五保老人’入住率达65%。” 然而,与发达国家在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上步入老龄化社会不同,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阶段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还不能满足老年人全部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同时,由于传统观念的深厚影响,绝大多数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社区、养老机构如何把养老服务延伸到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满足他们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就显得至关重要。对此,万钢主席指出:“结合我国国情,应该按‘家庭、政府、机构、社区’四条腿走路的方式来积极应对老龄化,在当前要把建立以‘社区医养结合’为特征的新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春城社区位于西昌市新城区,辖区居民10830户,常住人口219063人。为了做好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将区内划分为27个网格,对各年龄阶段老人数量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并开办了日间照料中心,充分利用辖区资源,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老年之家、志愿者队伍、老年大学、社区大调解办公室等,为根据不同年龄组别的老人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管理、提供支持和服务。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到:“我们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走访,对辖区内老年人状况和需求进行了摸底调查工作,哪家有老人、多大年纪、健康状况如何、需要什么服务,我们都进行分类登记;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年还为老年人免费体检4次,并建立健康档案。”
在成都市青羊区文家社区,当地的卫生服务中心正在探索“231”六位一体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模式。“2”是指社区内的养老服务与医疗卫生服务的结合(即医养结合);“3”是指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融合,对老人养老进行分级分层,通过“双向转养”机制实施养老的动态化管理;“1”是指一个社区,立足社区,以街道为网,社区为格,院落家庭为点,对老人养老进行属地化、网格化管理。这种服务模式的核心运营机制在于实行“双向转诊”和“双向转养”,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从而实现从居家到社区再到医院之间医疗、养老资源的高效衔接,既保证了老年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又能最大化利用为老服务资源,保障了养老安全,降低了养老成本。在该中心,一至三楼是社区开放门诊,三楼以上则设有专门的养老床位,一些处于康复期的老人正在专业护理人员的帮助下进行恢复性训练。中心负责人介绍说,下一步社区还将强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整合辖区老人的养老健康档案,并加强辖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培养与培训,推进社区、居家、机构养老的远程信息化“医养互动”试点项目。“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社区老龄人口‘基本养老’与‘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步化,在老年人最为熟悉、最感亲切的社区环境里,满足他们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国家卫计委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司司长王海东认为,我国在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方面存在四个丞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在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特别是目前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二是如何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医养结合机构,这方面尤其需要政府在投融资政策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三是医养结合中的医保定点和异地报销问题,这也成为制约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一个障碍;四是从事养老护理的专业人员相对匮乏,缺口达到一千万。只有切实解决好这些具体问题,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医养结合。”
作为中国社区卫生协会会长,蒋作君常务副主席一直很关注社区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情况,他指出:“社区是连接家庭与社会的纽带,在养老服务的提供方面,社区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居家养老是我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工作,要解决好这个现实问题,就必须充分挖掘社区服务资源,加强医疗结合机制建设,把专业医院、社区卫生站的资源衔接好、利用好,能够延伸到各个家庭,为服务老龄人口所用。”
做好为“夕阳”服务的朝阳产业
调研组考察台湾敏盛长辈照护中心
俗话说:“少不入川,老不离蜀。”凭借温润宜人的自然气候,秀丽多姿的山川风光,源远流长的美食文化,以及悠然恬适的人文环境,四川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休闲省份,而这些“先天优势”也使四川成为老年人休养生息、安度晚年的理想之地,为其发展针对老龄人口的健康颐养产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优质资源。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此次致公党中央大调研的第一站,州府西昌市不仅是著名的火箭发射中心所在地,还拥有与云南洱海齐名的邛海。初夏时节,邛海烟波浩渺,水色动人,湖堤边亭亭玉立的月光女神雕塑引得游人纷纷拍照留念,碑座上铭刻着的邓小平同志题写的“这里得天独厚”分外醒目。作为成都的“后花园”,这里吸引了许多外地人前来投资置业,而优越的自然条件也为当地发展康养产业提供了宝贵的环境资源。邛海周边不仅星罗棋布着一座座旅游度假酒店,还不乏涉足养老产业的机构和企业, 观海湾阆悦苑国际颐养中心就是其中之一。中心负责人吴明光来自广东,他看中西昌的区位优势以及养老服务业的商业潜力,租用邛海泸山风景区观海湾景区农民安置房,整合原有旅游资产改造兴建了这座康养机构。“我们的目标是打造西南片区一流大型医养结合康养机构,工程分三期进行,设计床位1500个,总投资约1.5亿元。”规划中的工程设置有康养公寓、小型综合性医院、康复保健中心、综合活动中心、老年门球场、老年大学、爱心农场、绿色生态种养殖基地等。平日,入住老人按中心统一安排过着规律健康的生活;一到秋冬旺季,这里的床位更是供不应求,深受以旅游养生为目的的“候鸟”老人们的青睐。
致公党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四川乐活康养科技有限公司CEO刘文海认为,我国养老产业蕴藏着巨大商机,发展空间值得期待:“以我们的邻国为例,日本的养老产业每年产值约为6500亿人民币,这其中有超过一半产值来自用于满足老年人生活消费需求的产品。目前全球市场中这部分类型的养老产品的供给数量约有60000种,日本市场上能提供的产品有40000种左右,而我国只有三四千种。如果政策方面能予以科学引导,把养老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引擎,它所能释放出的产能将会相当可观。”
攀枝花市社会福利院始建于1988年,是攀枝花地区最早开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老年福利机构,目前有200多名入住老人。在这里,一组用于辅助失能老人移动、洗澡的自动化装置吸引了调研组的目光,由于操作简便安全,且极大节约了看护人力成本,这套装置在居家养老领域也颇有推广价值。调研组认为,应积极推动养老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充分开发和利用智能家居系统、智能机器看护人系统、穿戴式生物医疗设备等科技智能养老服务产品,多角度辅助、引导老年人自主干预,提高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缓解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指出,“有效地运用智能科技助力养老服务,构建和谐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可以说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他建议,在科技养老方面多做探索,在智慧城市中完善养老机制,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便利的高效个性化养老服务。“通过科技创新手段一方面来提高养老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也催生出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从而使科技养老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蒋作君常务副主席指出,“发展养老产业首先要完善老龄产业政策,疏通老龄产业发展融资渠道,提升贴近老年客户需求、适销对路的产品、服务的供给能力。”他建议,结合中华养生文化,养生养老结合,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养老产业。
“从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消费市场的发展来看,老年人对于医疗养老服务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可是专业养护人员队伍的建设却是一个短板。加强对老人看护、公共营养等养老从业人员的培养至关重要。”悦康药业集团总裁、致公党中央常委于圣臣说。为了强化对养老服务的产业要素支撑,攀枝花市建立了“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养老从业人员职业培训体系,近三年,该市有1087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针对外来创业就业人员随迁家属老人和外来越冬度假老人数量增多的情况,攀枝花市还积极引导康养地产发展,对外地户籍购房者给予补贴等。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应对老龄化道路
调研组与四川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座谈
2015年,全球只有日本一个年满及年逾60的国民占比至少30%的国家,即所谓的“超老”国家。但据世卫组织预计,到2050年,中国、伊朗、加拿大、新西兰和欧洲大部地区都将进入日本所在的“第一梯队”。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放开二孩政策,放开养老市场;2016年两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第一次设专章,就应对人口老龄化进行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也就该问题做出总体指示和批示,将应对老龄化问题在党和国家层面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全国老龄办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王建军指出,根据目前出台的政策文件,“在顶层设计方面,现在需着手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能否将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一项长期国策;二是如何对现行的老龄工作方针进行调整和完善;三是要针对人口发展现状,制定好当前应对老龄化的工作目标。”
“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德国,在人口老龄化问题尚未凸显时就超前谋划,动手早、行动快,为后来从容应对老龄化打下了基础。我们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同时,要结合自身国情,突出中国文化中的“孝道”传统,使敬老护老和邻里关怀的传统升华为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优化结合的中国特色养老模式。”万钢主席指出,居家养老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一方面是子女尽孝报恩,同时又是在培育下一代孝亲敬老美德。要引导全社会树立积极的老龄观,积极看待和尊重老年人,培育社会主义孝道文化,让敬老爱老助老成为公民基本素养和社会风尚。
致公党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青岛市副市长董晓莉曾在卫生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保监会及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工作过,她认为,稳妥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解决好老龄人口的保障问题,需要强化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的责任共担机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我认为,推行长期健康护理险对促进医养结合、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在青岛,我们要求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来推动和执行长期健康护理险,并已经将它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报销范围。” 江苏省中医院老年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老年学会委员郭宏敏长期从事老年病的防治工作,她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居民寿命逐渐增长、医疗条件不断改善,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60岁进入老龄,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特点不同,需求也不同。比如,60到75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城镇居民正处于精力体力还比较充沛的阶段,应积极开发适应他们需求的服务产业,如旅游休闲、老年大学等,丰富他们的退休生活。”即将年满60岁的郭宏敏也格外关注老年人才再利用的问题:“很多老年人退休以后,实际上还是有着服务社会、发挥余热的强烈要求,在其健康条件尚能胜任工作需要的阶段,如何充分利用这部分人力资源也是很值得思考的。”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曹鸿鸣指出:“目前广泛存在着的‘未老被老’现象也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我们应当认识到,老年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发展的重要人生阶段。运用好老龄人口中的人才资源,引导广大退休老年人健康生活、老有所为,对促进社会和谐也具有积极作用。”
在为期一周的调研过程中,调研组认真询问、调查各地干部群众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受访者中有入住养老机构多年的耄耋老人,也有长期从事养老服务的一线医护工作者,有主管地方民政、卫生工作的“父母官”……通过深入基层和群众,倾听各方不同声音与观点,调研组的思考也不断加深。蒋作君常务主席颇有感触地指出,“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老龄化涉及问题多、涵盖面广,这样一个宏大复杂的课题,其解决难度也非同一般。应对人口老龄化,要统筹利用资源,将养老体系建设与三产融合、科技创新、地方脱贫相结合,注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充分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因此,我们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立足于我国老龄化人口的特殊性需求,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应对老龄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