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徐利明,1954年2月生于南京。文学博士。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致公党中央委员、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致公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印社社长、西泠印社理事、江苏省艺术品鉴定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荣获中宣部审定、人事部和中国文联表彰的首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中宣部确定的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文化名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徐利明近照
作为一名艺术家,徐利明真诚处事待人,敢于说真话,没有人能把他“扳倒”,因为他是典型的实力派;作为一名致公党员,徐利明始终坚持以自己的专业来参政议政,是参政议政的行家里手,他有参政议政的金刚钻。
其实熟悉他的人,都对他的发型印象深刻。他的发型很多年“一贯制”天生的几分卷曲,不长不短,统一向后梳,和他瘦瘦的脸颊相映衬,颇有一副高古之气和雅士风范。正如他的书法作品,宽厚质朴的点划与线条、明快爽朗的节奏与韵律、风卷残云的气象与豪气开张的意境。与其说这是一种生活习惯,不如说这是他对事业执着坚守的态度。
“艺术无止境,学问无止境,而理想与追求亦当无止境!”
2015年12月,徐利明的专著《中国书法风格史》获准作为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这是自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建立以来,第一部获准立项的书学专著。与它一起被立项的,还有厉以宁的《中国改革发展之路》、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与乡土重建》、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等大家名著。
《中国书法风格史》是徐利明37岁时完成的个人专著。1987年,徐利明向中国书法家协会申报研究项目,用了三年时间完成,1991年交稿。
“过去不像现在,很多资料可以从电脑上查阅,只能到图书馆查阅研究资料,很多古籍都发霉了,破破烂烂的,每天回来,洗也洗不干净,眼睛发涩,痒得难受。”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他十分感慨地说。
当时,为了完成这一科研项目,徐利明查阅了大量资料,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了中国书法风格历史发展的许多重要规律,提出了很多宝贵的观点。书中提出了“诸书体风格所依据的三大贯气形式”,根据“钟体笔势”和“王体笔势”把今体书分为两大笔势系统等理论,建立起了中国书法风格史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学术意义与历史价值。专著一经付梓,书中的观点即被很多学者、专家所引用。
五位匿名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认为:“该著内容具备了科学性和严谨性,其中许多独到而精辟的学术观点,在书法界乃至文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著以韩文译介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价值:从‘审美’角度来讲,该著所采用的诸多书法作品,给同样属于汉字文化圈的韩国读者带来心灵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愉悦;从‘知识’层面来讲,该著阐释中国各时期代表书家的书法风格,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了中国文化尤其是书法艺术的特点和魅力,有助于韩国读者了解和接受中国书法艺术,也有助于韩国专业读者参考引用中国书法风格特点。”
作为一名书法教师,教书育人是他分内的事。他的学生既有在校的硕士生、博士生,江苏省省级机关领导干部,还有《利明书法教程》的全国观众。
2002年,徐利明应邀拍摄录制了30集《利明书法教程》,作为教育部卫星电视艺术教育节目,在中国教育台、中央数字《书画频道》及网络视频常年播放。这份教程是他对艺术研究、书法教学、书法造诣等能力和水平的集中体现,融入了他丰富的学书心得和教学经验。教程重在向观众授之以渔,分析书法学习的规律,讲解书法学习的内理,独具特色。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习书法艺术,必须树立正确、高雅的艺术观、审美观,与之相应,还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创作方法。”他在《利明书法教程》前言中说。
“老师水平高、境界高,对学生就会产生好的影响。这些影响一方面是人格、精神、品位的影响;一方面是艺术思想和创造力的影响。在学习中,不只是要抓‘法’,更重要的是透过‘法’抓住其‘理’。学一个老师像一个老师,这是停留在‘法’的层面上的学习,没有入‘理’。我所追求的是能将所学的东西加以‘化合’,而不是‘凑合’。‘凑合’是生搬硬套,‘化合’是融为一体。”
在教学实践中,他提出“各体与篆刻全能,巨制与小品兼工,学识与功力并进”的指导思想,以“悟内理于法度之中,开新境在陈式之外”为进取目标,先后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其中有200多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不少学生在各种全国性、国际性重大书法展赛中摘金夺银,成为当代书坛的中青年名家。
艺术家是指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作技巧并从取得了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徐利明在艺术创作中不择纸笔,缘情而发,反对“无病呻吟”,其作品重意境、讲气势,手法多变,耐人寻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体现出高尚人格境界与高雅审美境界的完美结合。
2015年4月21日,浙江绍兴兰亭。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颁奖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徐利明荣获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十四年前,他以草书手卷《李白诗·草书歌行》荣获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唯一金奖。
中国书法兰亭奖是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是18个国家级文艺奖项之一,每三年举办一届,是授予在书法艺术创作、理论研究等领域有重大成就和突出贡献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的最高奖项和最高荣誉。其中,艺术奖的设立,旨在表彰50岁以上在书法篆刻创作及书学研究上取得相当成就和具有广泛影响的著名书法家。
颁奖词中说:“徐利明先生接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传统学养深厚,理论基础扎实,于书论、创作、教学各项皆有作为,著作颇丰。徐利明倡导文艺创作应引导当代人文修养走向雅化,并身体力行,努力实践。长期执教艺术院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国当代书法事业蓬勃发展,徐利明与同时期众多书法教育工作者功不可没。”
按常理说,一个人在所从事的领域取得了最高成就,理应歇歇脚了。但是,徐利明并没有就此停下继续探索的脚步。他说:“获奖是暂时的,事业是永远的。由此我想到散之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与我说过,其一生奋斗,目的在‘只与古人争一地位’。其对事业之忠诚、目标之远大,足可为吾辈法也。在十四年前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为我所作专题访谈中,作为结束语,我曾说过:‘保持风格基调,不断有所新变,永不停止,决不定型。’今再作延伸,艺术无止境,学问无止境,而理想与追求亦当无止境!”
2004年,徐利明荣获人事部、中国文联表彰首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作为一名致公党内的艺术家,要紧紧扣住作为一名致公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始终不忘自己的社会角色,不忘自己参政议政的使命和担当,而不仅仅是一名只知道写字搞创作的艺术家。”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徐利明十分注重在各种平台上为“雅文化”鼓与呼。在他看来,政协委员身份是一种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雅文化、学习雅文化、传播雅文化,是政协委员践行社会责任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0年5月,由中国文联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文联文艺理论工作研讨会在革命圣地井冈山举行。徐利明应邀在会上做主题发言。基于对当今文艺界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徐利明将发言主题确定为“文艺创作应引导当代人文修养走向雅化”。
会上,徐利明把自己的思考和盘端出——文艺作品中的艺术语言可以“俗”,但这是通俗,而不是低俗。作品的思想内涵、精神内蕴必须求“雅”,使受众获得高尚情操、高雅审美的感染与教育。文艺创作不应迁就,更不应提倡低级趣味。文艺创作在服务大众的同时,还应从思想境界、高尚情操、高雅审美等方面引导大众的人文修养走向雅化。艺术家要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提升民族传统文化的修养,坚持“真、善、美”,反对“假、恶、丑”,创作本身充满真情和智慧,遵循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则而又具有新意。只有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才能感染大众,引导大众崇尚高雅趣味,并使之形成风尚。《中国文艺报》发表了他的观点。
时过不久,中央提出文艺创作要反“三俗”的号召。
“你给中央决策提供了一些参考,你的见解使其得到启发,掌握一些思想动向,对大众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这就是参政议政。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不仅仅限于大会提案和发言,平时的参政议政更重要。”他还说,“我平时的文艺创作,紧跟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把文艺创作的追求和引导真、善、美结合起来,以良心做人,以良知做事,坚持文艺家的本分,承担文艺家的社会责任,用我的专长来参政议政,实现人生价值。”
学术上有成就,政治上有追求。作为中国致公画院副院长、致公党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徐利明注意到致公党参政议政的品牌论坛——中国发展论坛。“该论坛从2007年首次举办以来,大多议题关注的都是经济社会问题。优秀的中华文化是维系海内外中国人的重要纽带,能否在‘中国发展论坛’上也关注一下文化问题呢?”他的建议得到致公党中央的赞同。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举行,会议作出了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当年11月,经过徐利明的积极工作,由致公党中央和江苏省政协联合主办的“中国发展论坛——书法传统与当代人文修养高层论坛”在南京举行。由他担任本次论坛组织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全国文科类第一个长江学者、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樊和平接到他的邀请后,着实犯了难。“书法修养不单单是书法界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我说服他参加我们的论坛。他花了两个月时间,啃读了40几万字的《中国书法风格史》、《中国书法大辞典》以及七大本《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他下了很多功夫,做了很多笔记,也做了很多思考,理清了思路,在论坛上作了题为《书法文化的人生密码》,非常精彩。”谈到这位被他“逼”来参加论坛的伦理学家,他仍有几分兴奋。
本次论坛共邀请了1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其中有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有全国人大代表,有党政军领导,有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哲学家、作家、教育家、民俗学者、文博专家、画家、雕塑家,有演艺界明星等。
“今日中国又迎来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张扬,书法也随之日益受到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这次论坛从人文修养角度重新审视书法传统,对其实用功能、审美价值、文化内涵加以研讨正逢其时。参与论坛的各方人士从不同角度立论,阐发对在当今中国社会倡扬书法传统对提高人们的人文修养、社会公德及真善美情操的重要现实意义。”徐利明说。
“作为一名致公党内的艺术家,要紧紧扣住作为一名致公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始终不忘自己的社会角色,不忘自己参政议政的使命和担当,而不仅仅是一名只知道写字搞创作的艺术家。”
致力为公者,必有担当之责任。
当代书坛有很多乱象。有些书法家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市场效益,不惜一切代价捞取书协主席、秘书长、理事等职务;有很多假笔、代笔、关起门来描摹、做旧现象;年轻的学书者为了能在比赛中捧回大奖,不得不屈就于评委的审美偏好,投其所好,甚至贿赂评委,不择手段。
“现在整个大环境是浮躁的、浅陋的、急于求成的,只看眼前不看将来,受这个大环境大背景的影响,很多人都这么跟风,久而久之,就见怪不怪了。”徐利明非常担忧地说。
随后,徐利明所撰《书法传统的现代意义》一文发表,便在文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他从继承书法传统切入,提出了“高雅品位是‘养’出来的”。他说,人文修养的高度决定了书法作品的审美高度,这种高雅品位是靠“养”出来的。好比我们炖高汤要用文火炖,又类似于印章的包浆,急于求成是不行的。文人艺术家,有历史责任感的文艺家、官员、学者尤其要注意这个问题。高雅品位是靠“养”成的而不是靠打造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多少年的自觉修为而实现的。
如何才能“养”出高雅的品位?这种所谓的文火就是多读书,有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根不在经济,也不在科技,而在文化。这个根直接连接到人的心灵,整个民族要靠文化来维系。真可谓‘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悄然地滋润着人的心田,充实人的精神世界。”
“参政议政,谈经济,谈科技,这些自有相关的专家谈,我作为文艺界的专家,我用文艺来参政议政。各行各业的人,都结合自己的专业、业务、擅长参政议政,就会形成一个很好的参政议政格局。我们不做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将参政议政做到高水平,追求卓越是我参政议政的目标。”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5年9月28日,“笔墨丹青——庆祝中国致公党成立90周年美术书法作品展”在京举办。徐利明(左二)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孙春兰(左一)、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左三)作讲解。
“做了有益于社会和谐的善事,这是应该的,为什么还要吹嘘呢!真心做好事是不需要夸大宣传的。”
徐利明一向热心慈善、公益事业。他曾积极响应中国文联发起的朝霞工程,为西部开发培育有文艺天赋、就学困难、品学兼优的贫困儿童资助培育金;多次为希望工程提供经济资助;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还积极筹划组织和参与书画家作品义捐、义拍活动和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省、市文联等多方面的赈灾义卖活动,获得致公党中央授予的“5·12抗震救灾突出贡献奖”。
他以一名艺术家、一名致公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致力为公,不求虚名。“在事业上做出一些成绩来,我觉得是应该的,这有什么值得吹嘘的!如果没做好,反倒应该自责。做了有益于社会和谐的善事,这是应该的,为什么还要吹嘘呢?真心做好事是不需要夸大宣传的。”
谦虚谨慎是徐利明治艺、做人的法则。“现在有些人稍微下了一点功夫,有一点小小的水平就尽量夸大地吹嘘自己,孰不知中国传统文化教给人的是谦虚。”徐利明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现在的不良风气却是哪个不骄傲不吹嘘哪个就落后,谁谦虚谁就是犯傻。这个风气很坏,把中国人优秀的品质丢了。别人说我太低调,而我认为沿着自己的理想努力,把自己的才气和能力发挥出来就行,‘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徐利明的篆刻早在1983年就获得了全国评比一等奖,书法自1980年参加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后,经常参加全国展事,很多朋友都劝他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他们说:“你出道那么早却不喜欢出头露面,很多不如你的人却搞得名声很响。”很多书画商也盯上了他,试图说服他,与他签约,承包他的书画作品。而他却不为所动。他始终铭记林散之、启功、陈大羽诸位老师的教诲,潜心做学问,不被浮躁的社会风气所左右,不被沽名钓誉的事情所累,不做市场的奴隶,挤出时间潜心做学问。
“一个人的人生,如能将个人爱好与职业合而为一是最幸福的。我就是实现了这一理想的幸运儿!我中学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未离开书画;后来考入大学深造,学历与学位由学士、硕士到博士,均不离书画;成为高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又是以书法为专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徐利明热爱他的事业,他还将继续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