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明访谈视频版
【主持人的话】
举世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即将降下帷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却给世人留下了无穷的遐想空间,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人类文明的角度,我们应该怎样汲取世博会留下的丰富遗产,并把它更好地揉合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让更多的人去体验,去享受?如今志愿者的服务精神正如涓涓细流渗透进上海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市民无不引以为自豪的理由。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我们应该怎样续写好上海“海纳百川”的篇章?作为市民应以怎样的心态来迎接后世博时代? 2010年11月11日(周四)10:30--11:30,普陀区政协委员、致公党普陀区委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张文明将做客东方网“致公说事”节目,就“世博效应与社会和谐”等话题与网友展开讨论。
聊天现场 视频回放
【嘉宾介绍】
张文明,男,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社会学会理事,中日文化艺术发展协会理事,普陀区政协委员,致公党普陀区委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组织社会学、农村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市民社会论、社会调查方法论等。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完成了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以及中外合作研究项目,如有《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的数据与分析》、《上海居民精神生活状况调查》、《东亚市民社会:中产阶层与新型社会组织》、《当前上海社会发展基本情况的判断与分析》、《大都市近郊农村的在地城市化与市民社会的形成——以上海和东京为例》、《中国内陆农村历史调查研究》、《上海市郊区农村“空洞化”状况调查研究》、《大都市防灾组织体系与策略问题研究》等,尤其在运用社会学方法研究农村与城市的社会发展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聊天实录】
[主持人]: 各位东方网的网友大家好,我是主持人欣怡,欢迎收看东方网“致公说事”节目。 上海世博会已经降下帷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却给世人留下了无穷的遐想空间,在世博会开始之前,很多人就探讨后世博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后世博的问题?我们今天的节目当中请到的是普陀区政协委员、致公党普陀区委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张文明教授就“世博效应与社会和谐”等话题与网友展开讨论。 [嘉宾张文明]: 大家好。 [主持人]: 我想了解一下张院长你去世博会看过几次呢? [嘉宾张文明]: 只去了两次。总体的印象我觉得世博园的感觉,第一个感觉是整洁,因为我回到上海的时间比较短,以前感觉上海挺脏的,而世博园的整洁可以说是整个辐射到了上海市的状况。第二就是觉得秩序好,整个的秩序我觉得是很出乎我的意料的,上海以前给我的感觉都是人流很大的时候,秩序都不是很好。曾经也担心这个世博会会不会一样延续以前的惯习,在世博园里面我觉得这个秩序还是比较突出的现象。所以觉得只要努力管起来是能够做好的。 [主持人]: 就是感觉上海变得干净了,秩序也会特别好。我相信这个也是世博会带给我们的一些良性的变化,在世博会的历史上,因为世博会而诞生的很多新的科技,事物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当中,对于你来说,你觉得纵观过去的世博会,它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嘉宾张文明]: 我觉得世博会给世界上很多国家带来发展,较早是英国,另外一个是后期的世博会,其实对于一个国家发展产生比较大影响的我想应该是日本,因为日本通过世博会推销了它的科技产品,展示了其亚洲国家的形象。可以说对其再次融入世界体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对每一届世博会,包括在我们国家的,他们的投入总是比较大的,因为他认为世博会是推销国家形象的很重要的一个平台,他曾经受益于此,当然重视。所以我觉得从世博会整个的作用来看,我想可能是最重要的就是它推销一个国家的形象,当然也包括实力的展示。或者使一个国家在整个世界上的被认同,我觉得这个是比较重要的。我世博期间出国到东京看到东京的地铁等到处张贴世博会的海报,这就是一种关注,其实已经达到了展示的目的。 [主持人]: 您是研究和市民相关的话题,对于老百姓来说,让生活更美好是一个特别实质的概念,比如说马路会不会堵,环境会不会好,你觉得对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你是怎么样理解的呢? [嘉宾张文明]: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因为生活的概念是比较复杂的,人有各种各样的生活,“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可能很多人理解的都是一种让我们的现实生活变得更好,我们房子,马路怎么样,但是我理解,因为城市本来就是一种精神文化,它是一个很集中居住区域的代名词,这与乡村的散居不同,很多人在这个里面集聚共同的生活,所以我理解的城市和生活的概念放在一起的话,就是这个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应该从精神方面的角度理解更好,比如说市民的礼让精神与共处能力,因为大家在一个共同的环境里面生活,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没有很好的市民精神(学术上解释为公共精神),那就很难有美好的生活了,美好的生活难道不是身心愉悦嘛?所以我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可能更多的角度是从精神的角度理解,比如说上海世博会,我看到的比较突出的一些问题,就是比如说它给整个社会带来的一种秩序性,有了秩序人们心情就会好些,这也似乎可以解释为让我们生活变得美好了。特别是我觉得志愿者的问题,因为志愿者上海整个这次志愿者我觉得和北京奥运会,包括汶川地震的志愿者是不一样的,他的特点是跨度大,范围广,很好地体现了全民参与的情况,我想志愿者精神是我们城市很重要的收获。如果这个精神能够生根发芽,那么我认为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美好。 [主持人]: 志愿者可能也是参与人数最多的,对你来说,世博会的志愿者精神可能和北京奥运会和我们之前所经历过的都是不一样的,你觉得志愿者精神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嘉宾张文明]: 因为奥运会是一个比较单独的活动,因为是一个运动会,它主要是场馆内的管理,而且时间短。人们是来看比赛的目标比较清楚。世博会是在一个城市里面开的一个展览会,它涉及到整个城市的方方面面,参观者参观展览会时注意力应该没有管看比赛那么集中,他会发散地看这个城市。所以我觉得上海做的特别好,它把学生以外的很多人,包括机关里面的工作人员也拉到外面做一些志愿者,这可不可以说是一次全面下基层的活动?我印象特别深的问题,就是我看报纸,一个开公交车的司机去做志愿者,这个人大概50,60岁,他每天下班之后去做志愿者,去维持交通的秩序,我觉得像这种形式的志愿者,因为他本来是一个司机,他自己去维护交通秩序的行人,这个可以很好的理解他在开车的感受,作为行人的感受,所以我觉得整个上海志愿者的参与是非常广的。机关里的工作人员的直接参与对改变他们的工作作风的影响应该是比较有效的。我觉得我们以前对服务意识一直是宣传的,讲解的这种形式比较多,效果是有目共睹的。我们现在可以有很多让公民自己参与到活动里面,通过这种参与以后,我觉得大家能够对自己的位置有一个比较好的认知,对志愿者我想引用俞正声书记说的一句话“说实话,我很想拥抱你们”我觉得这句话说的特别感人,是真心话,作为一个市委书记说明他对这个问题也是特别肯定的,说明志愿者对我们活动也是帮助很大的。另外我们也做过相关志愿者的调查研究,就是现在的大学生,因为我们主要是做高校的学生,他们做志愿者的动机是非常非常清楚的,我们有一个详细的调查,调查上海市的一些大学志愿者,他们作为志愿者的一个动机就是锻炼自己,第二个是社会责任,没发现那种很功利的动机,我想他们是真正的志愿者,在演绎着真正的志愿者精神。这种精神我想慢慢的传递下去,发扬开去,那么这个社会的公共精神就会逐渐的培养出来,这可以说是我们世博会对城市和谐生活一个比较大的贡献。 [嘉宾张文明]: 1989年成立的天津和平区新兴街道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另一支志愿者队伍在共青团系统中产生,并形成了全国性的志愿者组织。1990年中国大陆第一个正式注册的志愿者团体“深圳市义乌工作者联合会”,是在深圳市团市委的领导下建立的。1994年在团中央的发起和领导下建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随后再全国团系统迅速推广。但是之后志愿者组织不是成长的很快,但是我觉得志愿者精神,特别是08年中国经历的危机,雪灾,特别是汶川地震,志愿者以一种完全民间的形式爆发了。我在四川看到了很多志愿者,当时汶川地震志愿者的救助精神和救助模式,西方很多国家都是非常震惊的,包括日本也是在阪神地震的时候才开始有民间志愿救助的。我们这种志愿者大家还是一种真正的为社会做贡献的,就是我们志愿者最初的出发点是自愿的行为,我觉得整个演绎的过程都是非常成功的,我觉得志愿者的精神可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和谐社会的精神,因为每个人都去参与了具体的事情过程之中,他在其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转换到另外一种社会角色的时候,他就会变得理解别人,理解的过程我觉得就可以解释为和谐的社会。 [嘉宾张文明]: 因为我本人当时报名是报的志愿者,因为我本来是在日本留学很多年,我想作一个日语的志愿者,但是因为我的工作比较忙,很遗憾就没有做成。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有一种讲法,就说你们留学生就是将来两个国家的友谊的桥梁,我想我做了志愿者的话,这种作用是非常大的,我肯定会在接待日本普通民众的过程中得到他们肯定,他们会说在日留学生以一种回馈社会的方式“报恩”,实现所谓民间大使的真正内涵。包括学生,包括市民,他们通过做志愿者,接待了全国各地来上海的人,这些人对上海也会留下美好的印象,所以我觉得还是比较重要的。 [主持人]: 我们在路上看到了平安志愿者,可能每个小区里面的居民都会穿上橙色的衣服,做上志愿者,对于他们将来能不能参与志愿者,也是打下了基础。在接下来的生活当中,我们如何适应世博志愿者的精神?并且来参与呢? [嘉宾张文明]: 我现在跟上海市民防办做过一些项目,特别是上海市民防办,因为现在上海市的很多部门都开始发展志愿者,因为关于灾害我从问汶川地震之后有一些研究,跟日本比较,特别是灾害发生过程中,我们国家的教训就是平时我们自救的能力比较差,假如说在灾害的情况下,灾害志愿者有自救的能力的话,就可以减少很多损失,所以我觉得上海市的一些部门,也在考虑发展志愿者。另外我觉得有一个例子,我前几天去浦东新区新建的一个图书馆,我发现在图书馆里面大部分都是志愿者,而不是工作人员,我跟他们聊天,很多都是附近居住的居民,也有一些是附近学校的学生,甚至还有一些高中生,我觉得这种模式已经开始逐渐的渗透到我们的生活里面了,是好现象。我想志愿者行动大家参与的越多,大家对对方的工作就了解的越多,这样的话,就可以慢慢的成为城市的精神。其实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公共服务方面就是从这个上面开始的。香港也是,因为香港的社会救助系统,扶贫的系统主要是从社工啊、志愿者开始的,志愿者的行动做的越来越普及的话,每个人之间的角色就转换的比较多,所以社会大家都可以互相理解,所以我觉得现在整个社会已经在重视这个事情了。这必将对全社会的公共精神是一个培养。 [主持人]: 只是每个人有一份帮助别人的心,就是开心的事情。每个人可以这样理解的话,志愿者精神就深入到每个人心里了。我们刚才讲的志愿者,我们更多的是为世博会做的事,大家也知道,世博会对于上海,中国,包括世界,应该是起到非常良好的发展作用,我们这边有很多网友也关心这样的问题。比如说有网友说世博会给上海带来的好处,个人理解是漂亮,你觉得世博会给我们上海留下了一些什么,或者是上海的市民在世博会之后应该如何体验,或者是感受世博之后带给我们的东西呢? [嘉宾张文明]: 我想漂亮的概念有很多人理解是一种城市的美观,其实我个人理解,世博会给上海带来的效应,包括给中国带来的效应,可能是世界对于中国的了解,包括世界对上海的了解,因为我以前在国外留学,在国外的电视屏幕里面出现上海的形象就是东方明珠,西方人理解的上海就是这样的,特别是夜景就是这样的。记得在国外看很多电影,当时我们发现西方电影以上海为背景的,都是拍上海很烂的地方,比如晒衣服什么的,当时大家觉得上海不是这样的。但是你作为一个世博会,留给世界对上海的认识,就是世界如何认识上海,如何认识中国,我记得雨果在圆明园里面写的一封信,是给法国的总督的,他说世界上有两种文化,一种文化叫做东方的浪漫主义文化,一种文化叫做西方的现实主义文化,我们走了很多国家之后,发现中国是很浪漫的地方,它的浪漫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比如说我们的市民有很随性的一面,比如说乱串马路,大街上光膀子,其实法国大街上也有光膀子的,这种随性我个人理解是可以解释浪漫这个概念的。所以我觉得世博会在上海召开,这种漂亮的背后可能是西方人认为他们到中国来看到了,包括很多外地的游客,他们到上海来了以后,觉得上海整个外观的漂亮以后,还有人的特征,一种特点,我觉得这种漂亮可能是更重要的。 [主持人]: 所以也是我们刚才所讲的,漂亮不仅仅是外观的,更重要的是城市折射出来的精神。很多游客来到了上海,了解了上海,这个也是上海一直以来,就是海纳百川,你觉得世博会是不是又一次展现了海纳百川的气质? [嘉宾张文明]: 是的,我有一个同学来上海看世博会,但是下雨了,他没有带雨伞,他看到了世博会的志愿者,他说我可以借给你一把伞,你到任何的一个站点都可以还,态度也非常好,我同学很吃惊,可能世博会期间是这样的举动,但是这次世博会我们展示给全国的感觉,当然对于国外是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海纳百川的形象,我觉得在世博会里面,让我们很多人学到了怎么样去接待有需要的人,或者是有需要帮助的人,或者是到上海来的外地人,我本人是北方人,05年到上海工作,我因为在国外生活时间比较长,很多国家也去过,包括我们现在的学生也经常会讨论文化排斥这种问题,我到没有认为上海是有一种排斥,我从来没有认为,我不认为一个超市里面的阿姨跟我讲上海话我听不懂,就觉得是排斥我,因为这只是沟通问题而不能解释为排斥,排斥一般解释为文化差异性,例如,上海和安徽既然没有文化上的差异和谈排斥?我觉得整个在世博会的过程中,可能会让很多上海的市民也知道了我们跟外面的人如何去打交道,也让外省市的人知道了,上海是什么样的地方。所以我曾经在上海市做过一个调查,关于上海市民精神生活的调查,对上海市的调查有一些数据,就是上海市的市民其实相对的思想上是比较保守的状态,它不是我们想象的是很开放的状态,他这种保守是特定的生活区域,因为他保守的原因是因为特定的生活状态,所以我想通过世博会是不是可以激发一点点别的思想也会让很多上海市民见到这样的情况,会逐渐理解认知别人的感受和行为方式。所以我觉得世博会对海纳百川的解释,是解释最透彻的,因为世博会这么多人来了,我们这么多人去接待,在这样情况下我们可以很好的展示我们的思想,所以我觉得这个还是比较好的展示的平台。 [主持人]: 很多人也会说,毕竟世博会来的游客逗留的时间没有那么长,现在上海竞争那么激烈,如何可以真正海纳百川,也是大家需要探讨的问题,有网友海纳百川如何怎么样理解更长期在上海的海纳百川呢? [嘉宾张文明]: 在国外有一个说法,就是世界上最冷漠的两个城市,一个是德国的柏林,一个日本的东京,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个城市都是世界上节奏最快的城市和最循规蹈矩的城市,发展也是比较快的。我也看到有网友提出来,上海人和外地人的思想如何如何,其实上海只是一个生活的区域而已,我们不是每天去接待别人的上海,所以我们只不过是,大家也是在展现我们的精神,就是很随性的一面,我们也有息怒哀乐,也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去表现出来,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市民,我们生活还是生活在我们自己里面,也不一定每天都在想,上海人一定要怎么样去展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那样的话大家就太累了,因为我们每天都是在接触不同的人。如果换一个角度,假如说我是吉林人,吉林人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没有想过我如何去接待上海人,所以这个可能是上海独特的经济发展的状况,城市的位置决定了这种观念,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市民我们还是按照我们自己的生活去生活。 [主持人]: 好的,刚才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了世博会对于市民,一些精神方面的会带给我们的变化。 [网友677706]问:世博会的组织有序让人们对政府应对重大活动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方面,张教授您说是不是这样? [嘉宾张文明]: 这个我想我比较赞同的,因为世博会这么大的一个展示会,另外一个主要是世博会的特点是时间太长了,真的是对我们政府的一种考验,因为在6个月里面,保证不出任何问题,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整个的组织我觉得都是不错的,没有出现重大的事件。因为上海也提出了四个中心的建设,比如说展览,办展会的模式,思想,我想上海应该积累了很重要的经验,我想上海如果可以把世博会6个月可以做的这么好,我想做任何的事情都没有问题。 [主持人]: 最近一条新闻上最近世博会期间地铁的各个安检接下来会保留,也是对于地铁的安全运行,我们在世博会良好的经验,我们如何运用到生活当中呢? [嘉宾张文明]: 世博会是对政府的检验,就是你可以很高效的处理一些具体的突发性的,或者是集中发生的事情。其实对于政府的整个的管理和协调的能力我想它应该起到了巨大的锻炼作用。这种东西我想政府将来的管理,协调能力应该会提高很多。俞正声书记讲话里面也讲了,我们对老百姓生活的重视,听民意,我想整个的世博会政府表现的很好的就是对老百姓声音的倾听,这个应该是发扬下来的,应该是最多的听听老百姓的声音。这是责任政府的标志之一。对于地铁安检,因为我去过很多地方,地铁安检的设施应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我个人觉得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不需要,因为首先它影响你的通行效率,另外对整个的安检过程,是不是对大家的心理上产生某种影响,安检是为了安全,但是有了安检,大家就认为是不安全状态,如果总是安检的话,大家会不会认为生活在一种不安全的状态下?所以不知道政府是如何思考的,是不是把安检设施保留下来。因为美国911之后也有过一个安检设施,但是没有像我们这种布置,当然重要的区域可以设,但是是不是每个地方都要设,是可以考虑的问题。 [主持人]: 就是可以更多的听听老百姓的意见。 [嘉宾张文明]: 是的。 [网友489937]问: 讨论世博效应这个话题有意思,现在世博会已经结束,我感到效应正在显现,但希望这种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昙花一现 [嘉宾张文明]: 我想这个应该是政府去考虑的问题,因为我在四川汶川地震之后,我去了四次,我想从这个例子讲一下世博会,因为日本95年发生阪神地震之后,现在还在研究,它想在阪神地震之后吸取大量的经验,现在世博会刚刚开完,现在包括很多媒体,可能也有一些研究机构在研究,世博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经验,其实这个是非常大的课题,就是在我们政府在开完世博会之后,我想政府应该从各个角度去设置一些研究项目,我们应该仔细的研究我们在世博会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哪些经验和教训,这个是作为长期的研究,政府从研究里面去获得一些相关的经验。我觉得世博会在上海开的时间是很长的,我也希望去做一些这种工作,比如说我就做志愿者相关跟踪的研究,就是世博会的研究我想应该是很长期的过程,不应该像我们以前做很多事情一样,做过一次大家很快就会忘记了,缺少总结。我觉得这个绝对是值得做的事情。 [网友985755]问: 什么才是世博精神?世博精神难道就是排队精神么,,,哈哈哈 [嘉宾张文明]: 排队我想这个话题说起来非常长,因为好像是丰子恺写过一篇文章,他曾经在英国听别人说排队精神是和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整个经济发展程度是相关的,之后他回来之后说,他发现上海还不排队。另外的角度,我们的经济现在应该是跟那个时候英国的经济相比应该是超过了很多,但是还是有不排队的。所以我觉得排队到底是什么精神,我想它还是我们讲的,是一种市民性,或者是一种人的个性。我觉得上海的排队精神已经是很好了,大家都会比较自然的排队,其实很多地方,包括银行,很多地方。我觉得都已经很好了,世博会的排队精神对我们将来的影响,是不是训练了我们对排队的耐心?因为我前段时间去香港看维多利亚港,我们去排队,上海过去的朋友说没有关系,我们已经经历过世博的训练了,这点排队小意思。这是一个笑话而已。所以我觉得也是培养了一个耐心,除此以外我想不出很好的回答。很抱歉。另外一个就是,以前在上海的地铁,乘电梯,现在我觉得已经比较好了,左行右立已经形成的很好了。
[嘉宾张文明]: 我想这个是对人是一种很重要的训练,其实上海我觉得这种排队精神还是非常好的,因为我们以前讲上海当时沙斯的时候也有这种情况,因为我当时在国外,看到很多资料,讲年纪比较大的阿姨都会跟你去管闲事,我到上海之后有这种体验,就是我们以前叫管闲事的人比较多,我觉得这个非常好,可能上海的这种精神也是很重要的,对排队秩序性的训练也是非常好的。 [主持人]: 网友处理硬件的不断改善,像文化,教育的软实力的提升,是不是让上海人感到幸福。 [嘉宾张文明]: 幸福感调查的指数是有一些规定的,就是你幸福感的指数到底是指什么,我们对幸福感的界定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还是应该商榷的,上海幸福感指数比杭州低,如果真正做个数据分析我想二者应该没什么差异。我觉得幸福感的指数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这个是要重新界定的。另外软实力的概念是日本学者提出来的,什么叫做软实力,其实就是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才是真正的软实力的指标,而不是我们讲的设施,因为整个市民素质才是软实力,所以我觉得上海的软实力应该是比较好的,世博之后的我们的软实力怎么样,我觉得以前它的软实力就是很强的,人的整体素质也是很高的,所以想并不是一个世博会就把上海的势软实力提到很多,不见得的。 [嘉宾张文明]: 我从来不敢说自己是专家,因为我也不是专家,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市民,我觉得如果要想去了解的话,而且其实我觉得我们的媒体在讲亮点的时候,不是媒体自己讲的,也是采访了很多人,比如说采访一些老百姓讲出来的,也不是媒体编造出来的,所以我觉得这些东西也是代表了市民的心声,所以我觉得老百姓是什么概念,我们都是老百姓,所以我们讲的就是这样的亮点。亮点我想是大家对这个事情的回忆,因为回忆都是美好的事情。 [主持人]: 很多人说世博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不便,但是真的结束了以后还是有一点舍不得的。 [嘉宾张文明]: 是的,我看今天报纸上面俞正声书记讲,有一些场馆可能会保留下来。 [主持人]: 我们节目的视频就结束了,接下来我们有十分钟回答一些网友的问题。最后为我们网友讲几句话。 [嘉宾张文明]: 我也是老百姓,我希望跟老百姓交流,谢谢大家。 [网友343858]问:世博会的亮点、价值话语现在更多的是出自专家、学者、官员之口,普通市民观展却感受一般,请问张老师如何通过一些方法使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世博魅力。 [嘉宾张文明]: 我觉得我们应该具体的做一些研究项目,对世博做一些跟踪的研究,或者是通过一些对市民问卷的调查,然后把数据公布给老百姓,比如说通过报纸传媒,这样的话大家对世博具体的东西有一个认识,我觉得政府或者是学者应该做一些相关的课题研究。 [网友048226]问: 这次您认为志愿者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嘉宾张文明]: 我觉得志愿者最大的收获就是他公共服务的精神,我想他能够自己去为别人服务的这种精神,可以在一种很艰苦的环境下服务的精神,这个是深入到每个人精神内心深入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应该是最大的收获。 [网友398034]问: 俞书记接受采访总结世博经验重要一点是群众路线,尊重群众意愿,关系群众关切,我个人觉得从这这个角度出发确实是与社会和谐相通,张老师你是一个社会学者,把群众路线放到社会学的考察视野下,你觉得我们下一步在上海城市、社会发展中如何处理好诸如阶层分野、本土与外来人口文化融合、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等问题,建设更加和谐城市。 [嘉宾张文明]: 我觉得应该尊重群众的意愿,关心群众关切,这个是和谐社会很重要的指标,因为我本身是搞社会学的,如何通过群众的呼声来反映老百姓的想法,因为现在上海市政府搞了一个上海市调查中心,这个好像是韩正市长亲自设的,上海有八个高校,一个社会科院,每年每家单位有三四个项目,这三四个项目,主要是针对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调研,在这个调研的基础上,可以出台一系列的报告,我觉得这种方法应该是比较好的,听群众关切的路径,我觉得以后像这种办法渠道,或者是路径的研制机构都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 [主持人]: 好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