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致公说事儿
致公说事之六: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陈玲、副教授陈薇镇谈"低碳经济与市民生活"

  嘉宾简介

  陈 玲,女,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2~1995年在法国巴黎高等物理和化学学院(ESPCI)环境分析实验室从事环境中痕量有机物富集——色谱分析技术的研究。长期担任“环境监测”、“现代仪器分析”、“现代环境分析前沿”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编《环境监测》、《现代环境分析技术》和《饮用水水质监测与分析》等3部教材;研究领域:环境分析技术、污染物环境行为、废弃物资源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共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

  陈蔚镇,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博士、副教授。

  担任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部可持续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2年作为负责人完成了“国家奥林匹克网球、曲棍球、射箭场馆设计咨询”等市内外重要项目的规划设计;先后承担并参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特大型河口城市上海低碳城市愿景”,国家建设部软科学研究项目“上海区域生态绿地系统的规划、示范及关键配套技术研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农村城镇化住宅建筑规划、设计建设标准研究”等多个重大科研项目。

  聊天实录:

   

  

     【主持人的话】

     2012》,一部引起网友热议的关于人类终极灾难的电影,很多人看这部片子的时候都在流冷汗。但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了,我们能怎么办?

     全球变暖带来的种种后果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而变暖的祸首正是二氧化碳。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低碳、环保的时尚生活,甚至有人提出了“零碳”的极致目标。而“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影响?

     2010年2月2(星期二)10:00--11:00,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玲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博士、副教授陈蔚镇做客东方网,就“低碳经济与市民生活”等话题与网友展开讨论。

  [主持人]: 各位东方网的网友大家上午好,欢迎收看东方网嘉宾聊天室,我是主持人郝静芳。今天我们要谈的事,要从一部电影开始《2012》,很多朋友都看过,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大家都在想我们身边会不会发生2012,环境对生活和地球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今天请来了两位嘉宾跟我们聊一下,她们是,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玲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博士、副教授陈蔚镇。

     [主持人]:首先要问一下对于《2012》里面提到的环境现象,有没有可能在真实生活当中发生呢?

     [嘉宾陈蔚镇]: 电影是虚构,可能有一些艺术家的夸张和想像,但地球确实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今天二氧化碳已达到80万年以来的最高点,全球变暖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共识并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

     [主持人]:那么这对于地球意味着什么样的变化呢?

     [嘉宾陈玲]: 我觉得就是平常看到的,比如说气温升高,而我们上海比海平面高不了多少,如果海平面上升很多,对上海来说至少土地就会有大量损失,到了一定的高点,很多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会受到很多的影响。像如今的气侯,比如说忽冷忽热,一会儿像春天一会儿又是极度的寒冷,像东北有些地方已达50年不遇的寒冷,新疆北部也是如此,都是全球大气环流的不均衡影响造成的。

     [主持人]:那么这种影响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关系有多大呢?

     [嘉宾陈玲]: 首先从一些数据可以反映出有一些变化,但是各个国家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利用的计算方式不尽相同,所获得的数据还是让人挺困惑的,并不都是表明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地球变暖呈正相关;其次,今年冬季局地民众还是“感受”了极端的寒冷天气,包括计算方式,我觉得全球达到共识还需要时间。

     [嘉宾陈蔚镇]: 我曾经请教过气象学方面的专家,气象学原来是很边缘化的专业,而现在因为大家都非常重视气侯变暖的问题,他们的专业地位已经明显的变化,但这些气象学的专家还是认为以地球漫长的生命周期来看,近几百年中地球所呈现的升温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地球温度并不是说出现了巨大的波动。像可持续或者生态理念逐渐深入到全球发展中一样,我觉得低碳问题的聚焦是给我们一个警示,大家必须要重视二氧化碳的排放在逐年上升的问题。

     [主持人]:所以现在因为二氧化碳的排放逐年增加,我们提出了低碳生活的概念。好像这个词提出来没有多长时间,而且是一个外来的词。那么究竟低碳是什么?是不是单纯只指二氧化碳呢?

     [嘉宾陈蔚镇] 2007年中国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一大国,二氧化碳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当然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比如说二氧化硫,我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有相当多可以检索到的类似资料。这就像我前面说的话一样,碳排放只不过让各国政府有一个非常简易的衡量指标,在发展经济或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国家的能源消耗。气候变化一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可能说单是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侯升温。

     [主持人]:那么现在低碳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究竟什么是低碳生活?

     [嘉宾陈玲]: 我觉得低碳生活对市民百姓来说,我个人还是这样认为应该是倡导勤俭节约,这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化石能源在利用过程当中,也应该更大限度的高效利用,发挥更多的效应,而能浪费,这是跟市民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个方面。其实,从国家层面上则包括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这应该是分层次来做的事情。

  [主持人]:我想今天有很多的网友关注我们的节目,他们也想了解,这个低碳生活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的呢?

  [嘉宾陈蔚镇]: 大家都知道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全国、全世界会有相当多的人来到上海,从低碳生活的角度,就有非常多值得去改变的一些方式,比如说因为巨大的人流量,可以从绿色交通的角度出发,同时世博会期间也会倡导碳减排的市民自愿购买。因为中国前几年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已经获得大量的外汇,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售一些碳减排的交易量。放到世博来说,公众首先是从自身的减排角度可以具体做到,比如说绿色交通或者说对生活方式的改变,另外还可以通过绿色世博的减排自愿交易平台去购买,这都是低碳生活的表现。

     [主持人]:减排机制的购买可不可以介绍一下?因为听到这个概念,心目当中对这个还没有具体的理解。

     [嘉宾陈蔚镇]: 准确地说,中国做清洁发展机制的历程并不是特别长,但事实上各个地方都有一些项目,比如说用到了可再生能源或者用到了其他的绿色建筑技术,通过这些绿色技术产生了碳排放的减排量。这个减排量可以通过出售获得外汇,像中国现在主要出售给欧盟,出售给一些发达国家。对于世博来说,有一个基本的测算,就是在世博会期间大约有900万吨的碳排放。通过低碳、零碳的场馆,还包括低碳世博园区当中的清洁能源汽车的使用,会降低150万吨的碳排放,剩余的750万吨的碳排放,会通过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实行自行购买。比如说,你通过网上的碳排放交易器,你通过计算每天开空调的时间,每天出行的方式,是自驾车还是公交,包括每天使用的食品,是牛肉还是蔬菜还是什么?你大致可以计算出你的排放量,通过交易平台去实现交易,把你的碳排放通过购买的方式达成碳平衡。就会有相应的机构,比如说通过种植树木或者改善湿地,来平衡你所排放的碳。

     [主持人]:我相信对于很多网友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新鲜的交易方式,大家也可以通过网络更多尝试一下。那么在生活当中,怎么把碳排放的量降到更低,或者降到生活范围内所能承受的最低呢?

     [嘉宾陈玲]:刚才也提到了,还是提倡“勤俭、节约”,比方说去年已经推出的使用环保袋,我们知道塑料袋在环境中可能是100年也不能完全的降解。我们使用环保袋就是对减排的一个响应。另外,像陈蔚镇老师提到的可以用碳的交易方式,比如说北京有一个碳交易中心,如果通过计算,我今天碳排超标了,我就需要到交易平台去购买碳指标,可能去西北种颗树(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以平衡超出的碳排量。

     [嘉宾陈蔚镇]: 有一个案例,汇丰银行的一位员工的婚礼,他购买了40颗的树苗抵消他举办婚礼期间造成的3300千克的二氧化碳。像影星周迅买了238颗树,抵消她0814万公里飞行航程造成的碳排放。大家可以把这个当成很有趣的事情做一下,把日常生活当中可能会产生的一些,不管是大的事件或者是日常的消耗,可以做一个折算,不管是通过自己动手植树还是购买,都可以实现低碳生活。

     [主持人]:可以想像到婚礼从早上到晚上有很多的事情,是平时生活当中必须要做的,但是哪些是涉及到有碳排放的呢?分别的量有多少?可不可以介绍一下。比方说一早要开车接新娘,路上车就有碳的排放。

     [嘉宾陈蔚镇]: 大致有一些数字,比如说汽车在城市中行程到2万公里排放是2吨二氧化碳,发动机每燃烧1升燃料向大气释放2.5公斤二氧化碳,如果大部分油箱像普通的油箱是50公升,可以算一下1升是2.5公斤。像植物,如果希望种一颗树的话,一颗中等的乔木每年可以吸收6公斤的二氧化碳。包括像电脑,一年是10.5公斤碳排,如果你使用笔记本或者台式电脑大致是这样的。还有暖气,一年是2400公斤。有一些数据都可以查到。

     [主持人]:可能平时用起来觉得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对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这些数字,放到日常生活使用的东西当中,换算下来碳的排放真的非常大。那么生活当中有没有很好的办法,把碳排放降低?在生活当中有什么小的点子或者小妙方?

     [嘉宾陈玲]:比方说现在上海家家都用洗衣机,用空调。我们在用洗衣机的过程中,大家都知道洗衣机有不同转速的脱水功能,如800/分钟、1000/分钟,如何选择?我们的衣物有化纤的、有全棉材质的,织物成分不同对脱水速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大家在注意细节的时候,可能发现化纤用低转速就可以达到好的脱水效果,棉制品甩干可能要更高的转速。但是现在很多人都选择单一高转速,并不节能、减碳。当天气非常好的时候,衣服简单脱水以后就可以日晒了,利用阳光晒也是节能呀,也是低碳生活方式的一种。像空调,我们提倡冬天不要使用太高温度,夏天要求尽量降低2度,包括我们的各种会场温度,当然提倡从政府先做起。

  [主持人]: 这些点子听起来,可能是精打细算的主妇们常常用到的一些方法。我觉得这些方法跟大家交流一下也蛮好的。我看到一些网友在问,好像听到两位老师说吃饭的时候也会有碳的消耗?对于这样的提法好像第一次听到。

     [嘉宾陈玲]:比如说我们去餐馆就餐,招待方总认为点的菜越多越好,越贵重越好,没有充分考虑人的消化吸收能力,常常会造成大量浪费。另外,还有一些食品使用过化肥和农药。如果选择有机食品,可能价格贵一点,但是生产过程完全的自然生态,没有施加过化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对减碳的贡献。

     [嘉宾陈蔚镇]: 西方常常用一个很简单的说法就是“舍弃牛排”,我们知道欧美人非常热爱牛排。全球肉制品加工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8%。所以,这个数字不见得比消耗石油等燃料来的更少,甚至是超过了交通业的碳排放量。所谓舍弃牛排很好理解,偶尔做一下素食主义者,比如说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果你是一个素食主义者的话就可以减少1.5吨左右。

     [主持人]:如果能够在生活当中多吃一点蔬菜,少吃一点肉,可能你的生活也是一种低碳生活的方式。看来真的低碳生活真的是无处不在,在生活当中都可以感受到。

     [嘉宾陈蔚镇]: 因为世界自然基金会做过几次活动,一个是关灯一小时,当时效果还是不错的,因为很多的媒体跟进,会看到那个时候的上海,那一小时不像平时飞机降落上海时的灯火璀璨。但是那一小时,不仅仅是简单的节能。我觉得人类永远在向前发展,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如果不是过多的消费主义的话,这是人类应该做的。我们不可能回到原始的生活状态,不可能因为节能减排要降低生活品质。但是我看到很多人在关灯的一小时,有很多美好的童年回想,因为童年的时代常常会停电,偶尔会用到蜡烛。所以,人从一个习惯的生活状态抽离出来,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前面我们说到的东西,包括陈玲教授提到的,我觉得一方面是表明低碳是蛮时尚的东西,不是降低你生活品质的。

     另外,取决于你的生活态度,像英国著名的贝丁顿零碳社区,就是一些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同时又有相当的责任感的环保主义者居住,他们才会去做这个事。对于上海这座大都市,有非常多的年轻人有很好的思想,他们也非常会生活,我觉得他们应该会非常容易接受这样的低碳理念,把它当作一个生活态度去接受。

     另外,非常多小的生活细节,如果用陈玲老师说的勤俭节约来看,像我们爸爸妈妈书橱中的家庭使用大全,每个小妙招都跟节能减排有关,只要你点点滴滴在做。我想起中国的一句古话“勿以善小而不为”,低碳是你生活当中的点滴组成的,但不要影响你的生活品质。虽然今天很多人都在说低碳,但还是希望大家理解到,这不是一个虚浮的理念。像我们作为城市规划专业,我们给上海比如说临港新城、虹桥涉外贸易中心在作的低碳方面的工作也不是流于表面的,从市民角度和从专业的角度都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主持人]:我想陈蔚镇老师的解读,让很多网友们达成共识。因为讲到勤俭节约,不希望像爸爸妈妈那样过曾经的日子。我想低碳生活是保证我们生活的同时,力所能及做一些事,让每个人都可以贡献一份力量。看一下来自网友的问题,106号网友的问题。

     [网友804503]问: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低碳经济意味着什么?

     [嘉宾陈玲]:刚才陈蔚镇老师也说了,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并不希望影响人们现在的生活品质,或者说大家还可以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而且,低碳生活方式让人们在很多细节上做一些注意,比方像刚才讲到的碳补偿一样,我可以通过碳交易把我近一段时间,比如说我必须出趟差,为了赢得时间需要乘坐飞机,我们也知道飞机排碳非常的多(有时候我们开玩笑,飞机飞行高度高,排的碳直接“送到”高空,温室效应更快)。但是我可以用碳补偿方式抵消我此次飞行带来的碳排量的增加。刚才陈蔚镇老师讲的碳交易所,其实杨浦区也有这类碳交易所,即南南全球环境能源交易所,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对我们过量产生的碳做一些交易补偿。

  [嘉宾陈蔚镇]: 我个人的理解,比如说因为哥本哈根会议,大家对这个城市有深刻的印象,实际上它也是一个“自行车之城”。我们知道欧洲自行车运动非常流行,而且有很多人选择这个交通方式。用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我2002年开始开车,但是我2007年由于工作地点的变化,换到另外一个城市,我开始步行或者坐公交车。在生活的改变当中,你会发现你忽略的很多东西。现在开车上下班的人一定会有一个感受,你离生活的这座城市有点远了。

     美国有一句话叫做“用脚投票”,因为每个州、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空间吸引,他们用脚投票的迁居,表明步行其实是人生活在城市当中非常美好的一件事。可能很多人会说,今天的上海很多道路是很拥堵而且空气很差,但是政府已经做了很多的事情。比如说,上海的慢行系统规划,如果有很好的结合水带、游憩空间、绿化的慢行系统,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选择自行车出行的方式,在可达性的时间范围内享受上下班的时间。我觉得这是需要政府和市民共同做的一件事。

     [主持人]:我想缩短我们生活、工作的距离,可能比较难。但是出门买一个东西,或者走亲戚串朋友的时候,能够选择低碳方式,比如说步行、自行车,不仅有一个锻炼,另外对地球和环境还有一个贡献。也有网友在问,咱们都说世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知道低碳的生活或者低碳的方式会不会在世博的期间有所反映呢? 

     [嘉宾陈玲] 2010年1月23世博绿色出行碳计算器及限量版纪念交通卡发布,这款计算器具有七种语言能力,直接帮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世博会的观众计算每一种出行方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的生活和交通方式。详见“绿色出行”官方网站(http://www.cleanair.net.cn)。当我们需要出行时,可以通过计算一下,我今天碳排多少,如果超出基本碳排量,我就需要做一些补偿。所以,这在世博期间,低碳的生活方式展示内容很丰富。对于市民百姓来说,也是一个精打细算过程,计算一下是坐汽车好还是走着去好。我们事先就要考虑好。

     [嘉宾陈蔚镇]: 世博有一个明确的低碳排放的目标,比如说世博园区之内的交通工具是零排放。像中国馆、主题馆是国内设计师在做的,都用到绿色建筑的一些技术,包括用到了太阳能光伏一体化的发电,这两个建筑的能源供给都是通过太阳能的。所以,我想世博是一个很好的感受低碳经济的过程。世博从传统的理念认为是展现了各国的科技和文化,实际上科技和文化最大的载体是建筑、城市空间,是整个世博园区里空间。我觉得有非常多值得研读的东西,包括每个场馆,很多国家馆都用到了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包括用到清洁能源,包括用到非常成体系的绿色建筑技术,有兴趣的话可以仔细去感受一下。

     [嘉宾陈玲]:在低碳世博的理念提出来以后,在世博园区内低碳实践无处不在。我们去参观世博的时候,也要在参观中学习,不光是学习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会比较哪些建筑、哪些区域,在低碳实践上做得更好。比方说世博园里的真空垃圾输运处理系统,保证了垃圾不落地、污染不扩散。另外就是雨水系统、空调系统,都包含了低碳理念,体现低碳方式的展示。我们进去以后,在欣赏世博的同时还要学习世博的理念。

     [网友862597]问: 小排量的汽车排放碳是不是比较少?

     [嘉宾陈蔚镇]: 对。

     [主持人]:所以如果要购车的话,选择低排量的车也是低碳出行的方式。

     [嘉宾陈蔚镇]: 我觉得购买排量高的豪华车也没有关系,但只是不希望你用非常低的速度行驶在拥挤的城市道路。像在国外大量的好车也有人买,但大量的人上班还是用轨道交通,但他们去看牙医、去购物的时候可能会自驾车。

     [主持人]:所以低碳让它成为一种时尚和生活方式。最后通过今天这样的平台、这样的机会倡导所有的网友、市民朋友共同倡导低碳生活,两位老师是不是向网友们倡导一下。

     [嘉宾陈蔚镇]: 我的想法是,首先低碳是可持续和生态理念的延续,只是它相对于前两者是可测度的。大家可以从改变生活的态度或者说生活方式开始,做一些具体的事情。而且我觉得你一定会通过这些非常细小的事情,发现很多生活已经被遗忘的,很美好的内容。因为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明显的切身感受,在偶尔步行的时候有了很多的变化。

  [主持人]: 可以环顾身边,可以更好的感受这座城市。

     [嘉宾陈玲]:我觉得也是,低碳离我们非常近,刚才陈蔚镇老师已经提到了,它不是一个口号,其实是跟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最好还能够影响到你周边的人,带动大家一起来实现低碳的生活方式。

     [主持人]:低碳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做一个有心人,时尚的低碳生活就可以跟我们一起度过美丽的每一天。

     非常感谢两位老师作客我们嘉宾聊天室,也感谢各位网友们的收看,稍候会以文字的方式回答大家通过东方网互动平台提交上来的问题。请大家继续关注东方网嘉宾聊天室,稍候再见!

     [网友340644]问: 计算碳排放的网站地址是什么?

     [嘉宾陈玲]:世博绿色出行的官网是http://www.cleanair.net.cn

     [网友455323]问: 低碳和环保是不是一种等同的概念?

     [嘉宾陈玲]:不等同。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网友492640]问: 能否请两位教授介绍一下上海世博会零碳馆?

     [嘉宾陈蔚镇]: 零碳馆有几个技术的应用,第一个是阳光、玻璃的阳光房是可以发电的,屋顶上设计了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技术。所以,太阳能可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第二个是充分利用空气,避免传统空调通风系统的能耗,降低对空调的需求。第三个是水和生物能的利用,主要通过热电联能把生活垃圾混合,通过生物厌氧的过程当中,实现生物的释放。第四个就是绿色交通,用到“零碳大富翁”的游戏,这个系统将记录零碳馆访客的碳排放量,根据碳排放量来赠送礼品。

     [网友577477]问: 我听到“低碳八宝”这个词,能请教授们解释一下么?

     [嘉宾陈玲]: “低碳八宝”,我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是北京市政协委员郭耕提到的低碳生活用品,包括环保布袋、手绢、太阳能冲电器、筷子,手动发电手电筒,牙刷,太阳能计算器,水杯,都是些方便携带和使用的基本生活用品。

     [网友578935]问: 那啥,限塑令啥的和这个有没有关系,当时还有人觉得限塑令执行不下去。很多地方用纸袋替换塑料袋,纸袋不会造成二氧化碳吗?

     [嘉宾陈蔚镇]: 我觉得纸袋至少可回收、可利用,而白色垃圾是中国一直面临的环境问题,非常难降解,必须通过回收的方式,通过工业化的手段才能变成可用的东西。

     [网友055996]问: 请问低碳意不意味着高成本?

     [嘉宾陈蔚镇]: 我觉得这是阶段性的,目前这个阶段来说,包括像上海世博用到的一些技术,包括光伏建筑,它的回收期限可能在30年左右,但是产品的使用期限在15年到20年左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做这样的技术尝试,因为最早的汽车成本是高于现在汽车量产化的成本,包括清洁能源汽车非常昂贵,但不意味着这个事情不要做。我认为这是发展的方向。通过技术手段可以使它的成本逐渐低廉下来。

     [嘉宾陈玲]:这同时也是为子孙后代做的事情,当地球上化石能源面临枯竭的时候,一些新技术、一些替代能源一定能够承担起追求时尚、舒适生活方式的责任。如果说现在不做能源新技术的探索、替代技术进步的研发,就很难继续把技术的成本降下来。这也是为后代所做的一些事情,现在高投入的研发也是非常值得的。

  [网友759699]问: 1000个人挤地铁和1000人骑自行车哪个排放碳更少啊?

     [嘉宾陈蔚镇]: 首先自行车是零碳,因为涉及不到任何能源,而且还锻炼身体。1000个人挤地铁能耗也不会高,因为轨道交通的方式也是非常节能的,可能会高一点,但都是值得倡导的方式。

     [网友292980]问: 现在低碳一词无处不在,已经从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衍生到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请问两位教授如何解读低碳在文化领域的表现方式?

     [嘉宾陈蔚镇]: 这是很有价值的问题。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在通过技术手段,让地球更可持续、更生态、更低碳。但实际上最最本源的是价值观的问题,我觉得最棒的几个大的城市学者都在探讨消费主义的城市哲学。美国的生活方式,美国国家的文化对于整个地球的影响,比如说他们对于奢侈品的态度,他们透支可能是值得人们思考的,人并不是无限制的需要更多的奢侈品,需要高额的生活代价。人真正能感受到的,或者能够享受到的物质是有限的。所以,我觉得低碳文化完全应该是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越来越多的把经济金钱花费在精神层面,像静安为什么打造戏剧谷,而且做得这么好。你会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对精神上有需求,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低碳文化。

     用马斯洛的心理学的七个层次来说,里面最低的就是物欲,从生理到物质的,但是最高的层面就是社会价值的实现,已经回归到人的精神、人的心灵的需求。所以,为什么现在欧洲对美国的生活方式是很抨击的,包括为什么中国在学习更多的都是欧洲化的城市道路,比如说更紧凑,而不是美国这样的生活方式。

     [网友674856]问: 减低碳排放,从近期来看对国内环境有哪些积极的作用?

     [嘉宾陈蔚镇]: 这是非常直接的,首先低碳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是叠加在原有的可持续或生态理念之上的,比如说建设部、环保部、发改委所有的发展理念并未改变,比如说我们国家的产业转型跟低碳经济就有很多的内容是重叠的,比如说水治理,和今天低碳的水环境有很多内容是重叠的。只不过有一个凝聚的目标,让国家各个部委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产生更加好的碳减排效果。

     [主持人]:今天的节目到这里结束了,谢谢两位老师,谢谢各位网友的关注,下次节目再见!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