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侨界动态
走访印度老华侨:希望将中国传统保留下来
  目前在印度的华人有7000多,其中华侨(即有中国护照的)400多人。在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的华人和华侨数量呈现减少现象,一个是朝鲜,一个就是印度。华人华侨在印度生活得怎么样?他们对现状满意吗?对未来怎么看?不久前本报记者亲自走访了一些印度的华人华侨。
  华人华侨主要生活在加尔各答、新德里和孟买。加尔各答是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城市,大约有3000多人,基本居住在市区边上的塔坝和市中心比较繁华的老中华街附近。
  《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陈耀华先生就居住在加尔各答,是在印度出生和长大的第二代华人。现在已经是木厂老板的陈先生热情地邀请记者去他家参观。这是位于老中华街附近一条小巷里的一幢二层的小楼,据说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是陈先生父亲传下来的房产。一层是陈先生的木器加工车间,二层是陈先生一家居住的地方。墙上挂着陈先生祖父祖母的照片。客厅里摆着中国式陶瓷印花的圆茶几和几个墩子。陈先生说,这些摆设是专门从中国买回来的。
  谈起自己的奋斗经历,陈先生感慨万千。他说,自己的父亲曾经为印度政府工作过,但是自己没有从事与父亲一样的职业而是选择了学习木匠手艺。几十年前,中学毕业的陈先生开始进入木器厂工作,干了几年后,有了些资本就自己开木器厂。他的木器厂主要承接家具制作,室内装修工程。木器厂目前有大约40个工人。
  以前华人大多从事皮革业,由于污染比较严重,在印度被视作肮脏的工作,所以华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处在社会下层。
  上世纪90年代初,印度政府将限制华人的一些法律废除之后,华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从事的职业范围也越来越大,年轻的华人受教育程度也比老一代华人高。除了传统的皮革业、餐馆业和木器加工以外,还有许多华人做牙医,从事美容美发行业。陈志雄先生已经是自己家在印度的第三代传人。他们一家人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他自己在一家旅行社做中层管理。他的太太也是中国人,在一家美容院做美容师。他们24岁的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在一家电子公司做财务工作。
  华人很少与印度人通婚。陈耀华先生的太太也是中国人。华人妇女也不穿纱丽,华人家庭里依然讲家乡话吃家乡菜。一些华人家长特别重视让孩子接触中华文化,比如坚持让孩子上中文学校,学习普通话和认识中国字,在家里必须讲家乡话或普通话。随着中国的发展,印度华人华侨与中国的联系也越来越多。《环球时报》记者接触到的许多华人都是每年回中国,有一些华人还要送生在印度的子孙回中国接受文化熏陶。老一辈华人华侨希望能够将中国的传统保留下来。
  习俗上与印度人的不同并不妨碍华人与印度人和睦相处。加尔各答环保资格商会的会长叶启贤先生说,印度是一个宗教和文化都非常多元化的国家,印度人并不是很排斥中国人。叶启贤先生认为印度人对华人还是很尊敬的。有一次他去商场买东西,钱没带够,于是想与售货员商量能否第二天再送钱来。售货员痛快地答应了,还说:"因为你是中国人,中国人讲信用。"
  虽然华人华侨的数量在不断减少,但是也还是有不少华人愿意留在印度,因为这里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陈志雄先生说,华人就是这样,如果一家有三个儿子,有两个儿子移民走了,最后总有一个儿子要留下来继承祖业。他的哥哥和母亲都已经定居加拿大,陈先生觉得在印度的生活很舒服,就在当地继承祖业了。
  华人华侨在印度的历史已经有200多年,在这里扎根的华人已经习惯了印度炎热的天气,辛辣的印度调料的味道。像两位陈先生的子女这么大的华人,则比他们的父母更加印度化。陈志雄先生开玩笑说,如果儿子娶个印度媳妇,他也没意见,让他们搬出去住就行了。
  陈耀华先生的子女已经不怎么会讲普通话了,是学英语和印地语长大的、吃惯了印度菜的第四代华人。陈耀华先生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认识的一些年轻一代华人,虽然已经不会说家乡话,但是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叶会长经常回中国做商务考察。他对中国制鞋企业的生产能力赞叹不已。国内的企业一接国外订单就需要进口几百平方英尺的皮子。加城华人经营的皮厂如果能够为国内的企业提供皮子,那生意就大了。他说,与中国企业做生意的"前景非常好"。华人希望成为中印交流的桥梁。(来源:环球时报)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