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粮食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近几年的国际粮食危机中,孟加拉、莫桑比克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爆发了由于饥饿引发的骚乱,印证了粮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可以说粮食安全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客观分析我国粮食供求状况,采取措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于保持社会稳定发展十分必要。中央连续10年出台涉农一号文件,强调粮食生产和安全的重要性,国务院还印发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对今后的粮食安全进行了战略部署。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抽样调查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8957万吨,比2011年增产1836万吨,增长3.2%,实现了连续九年粮食产量增长。但丰收之年同样需要注重粮食安全,对粮食生产必须有忧患意识。据国家人口计生委预测,未来10年我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人口增长导致口粮需求刚性增长。按照人均400公斤年口粮消费量计算,2010年口粮消费需求为5.48亿吨。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4641万吨(10928亿斤),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312亿斤),增产2.9%。表面看,我国粮食总产与口粮消费基本持平,实际上,粮食产量不可能全部用于口粮。2020年和2033年前后,我国口粮需求总量将分别达到5.84亿吨和6亿吨,口粮需求数量持续攀升。因此,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势必会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
一、粮食安全问题仍突出
1、耕地面积减少,影响粮食生产能力。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面积的快速扩张、公路、铁路的延伸和加宽、基础设施高速发展、土地开发占用、退耕还林等因素,加之其他作物面积的增加使得耕地面积减少。有的地方在实施大项目、房地产开发、城区改造和各类园区建设中,仍在占用耕地、城郊菜地甚至基本农田。农民外出打工、进城务工也使土地出现了撂荒现象,粮食面积呈下降趋势。据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批准建设用地57.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4.6%。建设用地直接造成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供给能力减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出“在过去的12年中,中国的耕地面积减少了1.25亿亩。虽然其中生态退耕是最重要原因,但建设占用的耕地也不少”。如果粮食面积不断减少,连续出现年度产需较大缺口,就可能影响粮食安全。近几年我国支持粮价稳步上涨,促进农民增收,在粮食连年历史性丰收的情况下,粮食价格不断上行。如果等到出现粮食价格飞涨再来恢复粮食面积,为时已晚。
2、农田基本建设落后,不能满足现代化粮食生产要求。
近年来,我国虽然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改善,然而,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粮食生产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仍然很弱。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硬伤。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51%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已建大型灌区骨干工程配套率不足90%。农田水利建设落后,一些涵闸老化、毁坏,机电井配套不完备,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不是这旱,就是那涝。
3、粮食生产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低,应用生产能力还比较弱。
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集成度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为52%,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平均水平。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37%,还赶不上发达国家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水平。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影响粮食生产现代化进程和规模化经营。
4、地方粮食储备规模、条件有限,影响储粮质量。
地方承储库点仓容规模小,储存条件差,增加了国家储备粮的管理成本和经营成本,难以实现储备粮的规模经济管理。农户储粮装具简陋、储粮食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储粮损失较大。
二、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
1、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破解耕地面积减少问题。
制定长远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交通状况、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和经济布局等,进一步做好统一划分不同用地区域的工作,合理分配各类用地比例。努力做到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又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保证粮食生产用地。以耕地保护为重点,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责任制,坚决制止和减少各种抛荒现象。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加大补充耕地的力度。严禁工业生产先占后建,以及因建房违法违规征占耕地。积极探索和推进土地合理流转,杜绝土地撂荒。
2、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必须切实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力度,注重政府的建设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培育多种建设主体、多种机制作为补充。鼓励和支持民营水利发展,通过拍卖、租赁、承包和收益权抵押等方式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农田基本建设。一事一议,开展群众筹资投劳。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实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修缮好山塘、水坝、渠道、排灌机泵等水利设施,创造有利于种粮农民的劳动条件。围绕解决防洪防涝和干旱缺水问题,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增强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3、全面提高科技在粮食生产方面的应用水平,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加大对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的投入,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科技含量,加强农技培训与新良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推广各种农业增产综合配套技术、优良品种、优势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科学种田,使粮食生产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规模生产方式转变。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指导农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种粮效益。着力培养新型农民骨干,对农村中已具备一定基础并稳定从事粮食种植业的骨干力量,进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跟踪培训,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农村粮食生产科技带头人,依靠职业化农民引领现代化粮食生产。
4、增加粮食储备数量,掌握足够的粮源。
进一步加强对粮食生产、流通、粮食总量平衡、地方储备粮的管理工作,保持粮食安全。扩大农村储粮示范区建设,完善农村条件,加强安全储粮技术服务;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高效灵活、便于调控的要求,合理调整储备粮布局,建立现代化的储备粮物流体系。改善地方承储库点仓容规模和储存条件。对有条件的地方增加地方储备粮,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重视农户的粮食储藏,广泛推广科学储粮技术,改善储藏条件,使储存在农户手中的粮食,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等情况中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