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天地
书法教育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内容。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加强书法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措施,目前书法教育已经具有社会重视、政策支持和国内外学习中国书法盛行等方面的基础和条件。文章认为,构建以书法教育为核心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重点是要提高书法教育在素质教育与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树立正确的书法创作价值观和教学观;建立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多方共建的一体化书法教育机制。

  [关键词]书法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强国建设;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未来时期的历史任务,包含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范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体现在获取、巩固和提高经济控制权与文化话语权等多个层面上。挖掘、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突破口和重要途径。作为中国文化核心与精髓的书法文化就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它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探讨书法教育与民族优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性,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构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体系,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巨大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必然性

在中国极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建设已不再是孤立的要素,而是与经济、社会、政治、生态等相互融合列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文化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性。时代要求我们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社会发展实践证明,任何事物都无法割裂历史而存在,也无法脱离现实而发展。文化建设更是如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扎根、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的区别,不但在于她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璀璨的文明,更在于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能够一以贯之地传承、发扬,由此形成具有显著民族特征和反映人类文明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爱国奉献等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也就是说,中国文化既具有丰富历史底蕴又与当代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不仅在过去的历史中产生积极作用,而且在当代的文化、经济、社会等发展中还具有强大的引领功能,是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正确价值观念、构建精神家园的强大动力。这就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把挖掘、传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塑造时代文化高度结合起来,同步推进,这是一个强大民族的根本和灵魂。脱离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文化没有了根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是因为如此,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对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把“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

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支撑。这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种自觉和自信从哪里来,怎么来以及如何保持等问题。我们不可否认,由于历史的某种原因,中国的文化发展曾经出现过一些曲折,受到一定程度的阻滞。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当今时代,文化日益多元、价值观混乱、多种思想冲突并存,西方国家出于某种目的向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传播和嫁接其腐朽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等西方文化浪潮不断冲击我国,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受到削弱。笔者认为,经过5000多年发展、积淀起来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建立、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本源。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发展历史,是其他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的,社会的变迁、环境的变化、外来势力的冲击并不能动摇和改变优秀传统文化所形成的精神力量。因此,必须把挖掘、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这是历史发展和时代潮流的必然要求。

   、书法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突破口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墟的甲骨文。虽然当时文字的使用价值并不广泛,但今天看了仍是一种弥足珍贵的书法艺术。随着汉字物质载体向简牍特别是纸张的演进,书法艺术 逐渐成为世界艺术之林的一朵奇葩。观赏性只是中国书法价值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于它记载、反映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是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纽带和桥梁,蕴涵、传承了中国几千年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从中可以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精妙、中华民族的风骨与气度,炎黄子孙的品德和精神。诚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具有5000余年历史的汉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正因为有了汉字,中华民族的文化魂魄才能有所寄托与依归,才有辉煌璀璨的唐诗宋词元曲汉文章,才有汪洋恣肆、或奔放或内敛的书法艺术,才有记载正朔交替、王朝变迁的百家史册,数千年文明得以薪火相传。可以说,中国书法的发展史就是中国文化演进的历史,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华民族文明形成的真实反映。书法的价值还体现在育人育德、文化认同、文化传承、文化创造等多个层面上。这我们同样可以从古代的社会发展中找到佐证。早在西周时期,“书”就被纳入“国学”教育内容的“六艺”之中;春秋倡导“书”、“诗”并重;唐朝京都国子监把“书学”列入“六学”;唐宋时期,书法成为科举取士的重要标准之一……这些足以显示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价值。事实上,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精髓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反映早就被学术界和社会所认同。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法国学者熊秉明视中国书法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强调:“中国人都应该学习书法,须知中国的民族精神,寄托在这支毛笔里头。”书法家刘炳森指出:“写字的意义超过写字本身,完全可以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感知、认知层面。放弃了汉字书写,或者失去了汉字,那就很可能彻底断绝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有学者还认为,“汉字及其书法艺术作为一个文化系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是祖先智慧的结晶。”因此,学习书法,既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弘扬传统美德,又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领会到中国艺术的特有神韵和独特魅力,认识到承续这一民族艺术的光荣使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回顾昔日的辉煌我们是值得自豪的,但面对如今的现实我们又不得不反思。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化时代,西学东渐的影响、外来不良文化思想的渗透,使中国文化的一些身份特征在世界中渐趋模糊甚而难以辨析,“中华民族的色彩”趋于淡化,“中国的烙印”逐渐被消失。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塑造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文化软实力的支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要取得丰硕成果,就必须重新审视、发掘中华民族的瑰宝,汲取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但面对西方话语对中国影视、小说、诗歌、美术、建筑、音乐、戏剧等各个文化艺术领域的渗透,可能我们也只有从具有悠久文明印记、凸显永远不改的民族肤色的中国书法中找到举起中华民族文化大旗的突破口,这才是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真正动力与源泉所在。

   三、书法教育具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与条件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涵盖了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团结奋进、勇于奉献、品德修养高尚等多个方面。如前文所述,书法文化自身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可以体现中国哲学的精髓、彰显中华民族的风骨与气度,培养炎黄子孙的品德和精神。在学习书法过程中,既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弘扬传统美德,又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本质。通过加强书法教育,无疑有利于学习、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现实来看,这方面的基础日益巩固,条件日趋成熟。其一,随着中国文化战略的实施,不管是学术界还是政府决策部门,对普及书法教育的重要性都有了更高的认识,书法教育工作有了更高的层面来推进并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代表纷纷开展书法教育调研,向决策部门提议案、提案和向社会呼吁务必加强书法教育工作,书法教育逐渐有了社会共识。其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等政策的出台,通过把书法教育纳入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在完善书法教育课程安排、强化书法教学管理、加强书法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书法资源配置、深化书法教育研究、拓宽书法教育渠道、创新书法教育方式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为推进书法教育工作创造了极大的有利条件。正是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驱动下,各地方的书法教育社会团体、书法培训、书法讲座、书法课题研究、书法研讨、书法比赛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如桂林炎黄书画艺术研究院通过举办多种国内、国际书画艺术交流和理论研讨活动,将中国的书画艺术推向国际,将国外优秀的书法艺术介绍到中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三,国外学习中国书法热的兴起为通过书法教育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如美国的罗格斯大学、佛罗里达大学、西南大学、爱荷华大学、纳罗帕大学、丹佛大学、科罗拉多学院均开设了汉字书法教育选修课。新加坡建立了各种书法研习会、学习班,各大院校设立了书法专修班;日本将汉字书法写入日本宪法,小学到初中甚至连文科院校均开设有习字和书法必修课。这是中国书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良好机遇,也是增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提高影响力、扩大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历史契机。

 

  四、基于书法教育领域下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建

(一)提高书法教育在素质教育与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由于互联网冲击以及人们思想观念改变、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影响,中国书法教育在一定时期受到阻碍,没有得到与其作用功能相匹配的重视,甚至出现“国外盛于国内”之势。虽然近年来书法教育“冷门现象” 有所改观,书法教育出现回暖趋势,国家教育部也把书法教育列入中小学教育的内容,并出台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等重要文件,从多个方面加大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支持力度。但现有的政策更多的是局限在基础教育的层面上来推进,因此认识还是不全面的,支持的力度也偏弱。书法教育是具有多种功能的,识字认字、书写规范只是其表层需要,更关键的是体现在认知、挖掘、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以及对文化建设的引领、辐射等层面上。特别是在推进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建设的当今时代,书法教育将肩负着增强国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如果书法教育仅定位在教育层面上远远不能满足自身使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明确其在中国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是书法教育当务之急的问题,这涉及到书法教育的方向、路线、规划及政策扶持等问题。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与精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以及诸多国家趋之若鹜学习的“热点”,在中国影视、小说、诗歌、美术、建筑、音乐、戏剧等各个文化艺术领域被西方国家不断渗透以及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致力于强化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形势下,对带有中华文明印记和凸显民族肤色的书法教育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价值必须得到正确的、深刻的认识,书法教育所蕴育的“民族性”必须保留,所形成的“民族根”必须培植。在未来发展中,书法教育绝对不能再“偏位”、“错位”。那么,我们必须深思:书法教育的位置应该在哪里?笔者认为,一方面,书法教育在教育层面的地位应该继续加强,要由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拓展、深化,由学校教育向社区教育、社会化教育、专业化教育延伸。另一方面,书法教育必须提升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层面上来推进,要把书法教育作为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改革突围点,从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完善书法教育的机制体制,为书法教育的推进提供建强有力的制度支持。

  (二)树立正确的书法创作价值观和教学观

书法并不是纯粹的艺术,它是一种既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又蕴含丰富文化底蕴的行为活动。书法学习者、教育者在练习书法和指导书法练习的过程中,在满足人们提高写字能力、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等需求的基础上,总会潜移默化地增进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了解,并形成、激发他们的民族荣誉感和爱国情怀。这就是书法与众不同的无限魅力与价值所在。同时,我们又必须警醒,书法的功能只是一种内在的本性,要通过书法教育来实现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目的,我们在书法教育的过程中还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通过树立正确的书法创作价值观和教学观来促进书法教育释放更多的正能量。书法创作价值观方面,要树立文化书法的价值理念。艺术和文化最重要的功能是体现一个民族的社会内在价值和精神超越性,而不能片面地追求大众化、娱乐化。为此,书法工作者务必形成这么一种意识:书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艺术、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和塑造有利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而不是个人追名逐利的工具。另外从科学的角度看,要成为获得社会认同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成功书法家并非短时间就可以实现,历史上具有精深造诣、能够源远流长的书法之士无不是在保持平常心的基础上,经过长时期的积淀和磨练方才有所建树的。这就要求,在快餐文化、功利主义充斥的当今时代,书法教育工作者务必戒骄戒躁、淡泊名利、耐得寂寞、修身养性,重点是要在学习、继承古代优秀传统书法文化上下功夫,在提高文化涵养、艺术素养和道德修养上做文章,绝不能盲目地追求书法的“艺术美”和迎合社会某些人的“品味”而使书法庸俗化和艺术浅表化、低能化,这是对书法文化和书法精神的破坏与亵渎。书法教学观方面,书法教师既是汉字书写的教育者,更是书法文化的传播者、传承者和弘扬者。不管是学校的专业书法教师,还是课外的兼职教师或者社会的书法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上都必须跳出“识字认字、提高写作书写能力”的思维局限,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提高学生规范写字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和激发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加强对书法内含的中国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等知识的领会和思考,把书法教育作为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持之以恒的坚持。

  (三)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社会一体化书法教育机制

书法教育是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重构中国文化世界话语权的大事,每一个人都有责任,需要发扬团结奋进、攻坚克难、自强不惜的民族精神,需要有一个覆盖面广、功能完善、引导性强、社会参与度高的机制保障,这就必须构建一个家庭、集学校、社区、社会为一体的书法教育体系。首先,家庭方面。家长在书法教育工作中直接责任。常言道:“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有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引导,青少年的书法学习一定卓有成效。因此,家长首先要树立重视孩子书法教育的观念,不能把对孩子的管理监督、精力和时间都集中在“关乎升学的主要课程上”,要明白当今时代是技能多元化、兴趣多样化的时代,只专注文化课的学习、只要孩子走考试升学的独木桥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家长要加强与学校的互动沟通,把书法教育纳入“家校通”合作范围。鉴于部分家长书法基础不扎实、书法教育方法不科学和书法知识不够丰富等实际,建议书法教育培训机构把青少年书法教育与家长书法教育同步推进,促使家长转变书法教育观念并提高自身的基础和素质,以便更好地指导孩子的书法学习。其次,学校方面。要提高书法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把书法教育纳入基础教育轨道,加大书法教育资金投入力度,重点解决书法教育基础设施设备不完善、书法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书法教育课题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要加强书法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书法教师的综合素质;将书法教育成效、书法教育课题成果分别纳入教师教学绩效考评和教师职称评定体系,引导、鼓励教师提高书法教育水平。要推进书法教育学校试点工作,重点打造建设一批教学方法优、成效好、影响力大、社会效应强的书法教育示范学校,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广普及,提高整个社会的书法教育教学水平。第三,社区方面。社区是人口生活较为集中的区域,其中不乏居住一些书法水平较高、兴趣较浓的有书法特长的和书法家,他们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而且具有较深的民族感情,应通过发挥社区管理委员会、街道办的组织管理作用,充分挖掘、整合、运用好社区的书法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活动走进社区。可以让书法特长者或书法家担任兼职书法教师,由他们宣传书法知识以及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而且还可以在社区内部和社区与社区之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书法比赛或展示活动,营造书法教育的浓厚氛围。第四,社会方面。重点是要发挥社会团体和企业的作用来推动书法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要加大对书法教育社会团体的支持力度,形成包括书法培训、书法理论研究、书法交流、书法出版、书法知识宣传等在内的多层次的社会组织体系,使之形成强大的社会书法教育工作力量。针对当前一些书法教育社会团体经费困难、思路不明确、缺乏专业指导等实际,可以尝试建立一批由财政资助、政府参与指导、社团自主管理的书法社会团体或者书法教育专业机构,使他们在社会中发挥更强、更大的示范效用。企业应将书法教育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以专业教师讲学、书法比赛、书法展览等形式,推动书法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双向提高,既可以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提高写字水平,又可以增强企业凝聚力。

 

注释:

  ①盛敦荣《书法教育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思考》,载于《中国发展》2013年第6期第45页。

   ②⑧⑨参见盛敦荣《弘扬中华书法文化:推进中国文化统战工作的战略支点》。

   ③⑥赵婀娜《汉字书写,从热爱开始》,载于《人民日报》20131010日。

  ④盛敦荣《书法教育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传承与发展》,载于《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第50页。

   ⑤马一博《书法教育的文化价值》,载于《美术学报》2007113日第33版。

   ⑦⑩巩绪发《全球化时代中国书法的使命与愿景》,载于《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105页。

         

[参考文献]

[1]张士钧.中国书法的民族文化精神[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2):58-62.

[2]印红旗.中国的书法艺术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J].滁州学院学报,2004,(3):22-23.

[3]杨晨.信息化时代下书法教育的重要性及作用[J].文学界,2012,(9):319+321.

   [4]周彦,李亮书法教育的时代难题与现实应对[J].语文教学通讯,2012,(9):7-10.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