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高等教育在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方面已初见成效,但与世界一流大学,尤其是一流研究型大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为更好促进我国研究型大学课程国际化发展,更好发挥“双一流”研究型大学作用助推现代化强国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将大学课程国际化纳入国家整体战略规划。建议将大学国际化课程目标列入高等教育整体规划,明确“双一流”研究型大学和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要求、评价机制等方面内容,辅以项目经费资助和评估考核,以确保大学国际化课程的建设、实施和发展。
二、优化国际化改革的课程设置。围绕国际化目标全面重构学校课程,通过自上而下的课程体系整体改革实现“双一流”研究型大学课程全面国际化,并形成可行的课程教学和评估范式。一是借鉴美国、丹麦等国家做法(美国大学的国际化课程占总课程50%左右,丹麦大学是30%),加大国际化课程比重,其中“双一流”研究型大学国际化课程的比重应达到30%以上。二是丰富课程国际化的内容和类型。国际化课程的类型可以参照世界经合组织归纳出的9 种类型,即具有国际学科特点的课程;国际比较与借鉴课程;从事国际职业的课程跨文化交流与外事技能课程;国际区域研究课程;国际专业资格的课程;跨国授予的学位课程或双学位课程;由海外教师讲授的课程;专门为海外学生设计的课程。三是将外语学习融入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中,开展多种外语形式的教育。采取各种激励机制鼓励通识和专业课程的外语或双语教学,鼓励外文原版课程的使用和编写,注重语言学习与各学科国际化课程学习的整合,在部分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学科领域,重视真实材料的原版引入。四是“双一流”研究型大学应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号召,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课程,对涉及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多领域加深了解,满足我国对通晓这些国家语言外语人才的需求,以及未来对跨越亚洲、欧洲和非洲大陆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的需求。
三、发挥学科和传统文化优势,开设以国际输出为导向的网络开放课程。鼓励研究型高校在能力范围内增设优质网络课程,与国外著名高校强强联合开设联合和互动课程,以国际输出为导向,提高我国“双一流”学校、学科和课程的国际知名度,同时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
四、将教师培训和发展作为课程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一级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学质量,提高竞争力,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