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协调发展双中心,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提案

近年来,大量中小城市跳出“老中心”打造“新中心”,迅速扩大了城市规模,缓解了拥堵、污染等“城市病”,为发挥城市经济引领作用、实现“城”与“人”的长远健康发展铺垫了基础。但限于城市能级,往往对新、老中心顾此失彼,降低了居民满意度和城市发展的含金量。如何通过新老双中心错位和互动,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成为众多城市面临的重要议题。

一、共性问题

(一)发展路径此消彼长

部分老城区“塌陷”现象明显,道路狭小拥堵、市政设施老化、年轻人大量迁出;部分新城区变成“鬼城”,人口规模偏小,对商业文化以及公共服务的承载力相对不足。

(二)规划布局缺乏衔接

城市各项规划统筹不够,需要从全局层面作出新的规划部署;老中心缺乏文旅传承,难以把游客资源转化为现实消费力;新中心民生载体断档,在就业、教育、卫生等资源集聚方面存在空白期。

(三)双中心竞多合少

双中心城区所辖政府均有招商引资压力与政绩考量,或多或少存在竞争关系;地域相近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存在高度雷同,人口、公共资源甚至存在抢夺情况;双中心之间错位发展的合作模式、交通联系等还需增强。

二、协调推进双中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规划引导为重点,推动新老中心联动发展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把中心城区从单中心拓展向双中心带动作为重要原则和重要内容体现到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制定中,加强对城市总体规划的修订工作。协调解决中心城区用地、交通、空间结构等专项规划调整中存在的政策问题,提高各专项规划之间的协同性,以及与双中心发展战略的协调性、一致性。建议召开全国性“城市双中心协调发展”研讨会等形式,引导各地树立城市科学发展理念,推动形成分工合理、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功能互补的产业布局体系。二是明确老城区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谋划老城区历史文化、社会习俗、风土人貌等文旅传承和景区扩容工作,留存和彰显地方辨识度。三是将新城区建设项目规划前移。在新城建设之前,研究场馆和机关单位搬迁计划、产业、商业、人口集聚规划应提前跟进落实,缩小新城区建成与发展之间的时间差,节约社会资源和行政资源的投入。

(二)从竞争合作着眼,推动新老中心错位发展

一是老城区做实城市更新,通过综合整治和老旧小区改造,系统推进路面广告、飞线、地下管网、支路、建筑外立面等整治提升工作,做好功能区的加减法,有计划地减少住宅比例,优化商业、文化等业态布局,扩大公园绿地面积,做强休闲、娱乐、购物、旅游等功能,依托老城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数量众多的老建筑、老街区,建设一批创新空间、艺术空间,大力发展创意创新经济,重振老城区活力。二是找准新中心的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新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等功能业态,实现产业、人才集聚,利用资源倾斜释放综合枢纽能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主体的自主选择来推动产业在中心城区范围内的集聚发展。三是实施中心城区人口倍增计划,促进人才向中心城区集中,为中心城区的发展铺垫坚实的人口基础。

(三)从优质均衡着力,推动新老中心融合发展

一是将提高双中心公共交通便利度作为重点,消除区块割裂,提升城市群完整度。二是以人为本促进产城融合。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理念,突出新城中心的混合功能,合理布局居住、产业和生活配套,推动生活圈、商业圈、工作圈等的有机结合,依托交通枢纽建设打造配套功能拓展区和非核心功能疏解承接地,实现职住平衡。三是加快中心城区公共资源的平衡配置。统筹双中心模式下公共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均衡性,有序引导老中心的卫生教育资源辐射、增量,推动优质公共资源在双中心城区平衡配置。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