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声】王向朝委员:引才不能“重海外轻本土”

  在张江科学中心建设过程中,人才无疑是最宝贵的资源,我国7000万科技人才中,绝大多数是本土人才。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党员、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王向朝担心,人才聘用、考评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的“重海外、轻本土”的倾向,可能让很多本土人才“寒了心”。他认为,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政策时,应以人才的实际能力和潜力为标准,不盲目设置“拥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等“门坎”,为本土科技人才营造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

  一些高校在聘用人才时,明确规定应聘者必须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的经历,要求“具有海外博士学位”“在海外工作2年以上”“海外知名大学博士”等。在某“高校补充师资供需洽谈会”上,现场30多所高校提供的近900个岗位中,有不少都对“海归”大亮绿灯,明确规定“有海外留学经历者优先”,或者要求“有3年以上的海外科研工作经历”等。

  王向朝说,海外科技人才与本土科技人才之间“待遇”的不公平,不仅体现在人才聘用方面,还体现在用人单位的人才考评方面。部分高校规定,对于40岁以下的教师,拥有海外经历的人员可以提前两年评副高级职称,“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经历者,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等等。此外,一些高校把拥有海外留学经历作为晋升教授的硬性条件,明确规定“教师系列人员申报教授职务,须有连续6个月及以上在国(境)外教育或科研经历”等。于是,就出现了科研骨干中断项目去海外“镀金”的现象。

  给予海外人才优厚的待遇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本土科技人才即使成长起来,也很难有与海外人才公平竞争的平台,更多的是通过“熬资历”“比论文数”等老路子晋升,晋升后的待遇也很难达到同层次海外人才的水平。诸多向海外人才倾斜政策的实施,难免引发相同层次、工作多年的本土人才的心理失衡,“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的情况时有发生。

  真的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吗?王向朝说,去年我们研究所做了很多“非常有显示度的工作”,比如天宫二号上的“原子钟”等等,团队中绝大部分人都是本土人才。他自己带的研究生,入学后就在高水平的研究平台上锻炼,水准并不差。

  “我认为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重视海外人才,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本土人才。”王向朝说,唯一合理的标准,就是以人才的实际能力和潜力作为评价标准。当然,海外人才的视野较为开阔,可以作为能力的一个因素加以考虑。这样一来,广大本土人才的“心气就顺了”。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