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声】刘璠代表:让照护保险破解失能家庭“不能承受之重”
  1.jpg

  “照护保险,是新时期一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创新,不能仅停留在试点层面,必须加快在全国推广,真正造福社会。”人口老龄化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热点。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非常重视,包括准生二胎等政策相继出台,但受制抚养孩子成本高企等原因,老龄化问题依然难以缓解。如何才能破解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失能老人照顾的难题,缓解长期失能人员家庭“不能承受之重”?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江苏省委会常委、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刘璠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社会统筹照护保险是缓解这一难题的有效举措,应该在全国推广南通试点经验。

  刘璠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照护险的好处。当地78岁的独居老人姚志西因外伤导致脑出血,生活不能自理,出院后妹妹把他送进了市区一家护理院。老姚所在的护理院,是南通市照护保险定点护理机构。按照相关规定,老姚每天享有36元的照护补助,每月自付2000元多一点,可以使用每个月3500元的高级护理床位,自身承受的经济压力明显降低。

  拥有730多万人口的江苏省南通市,因为地少人多,过去执行计划生育国策十分坚决,30多年少生320多万人,人口连续十几年出现负增长,呈现出老龄化速度加快、高龄化趋势明显等特点,南通成为江苏省内老龄化程度最高的设区市。为了破解失能老人照护这一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减轻长期失能家庭的负担,增加居民的获得感,从2016年1月起,南通市政府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市区全面实施照护保险制度,被称为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这“五险”之后的“第六险”,构筑起了政府、个人、医保基金、福彩公益金“四源合一”的多元化筹资机制。

  刘璠介绍,南通创新推出的照护保险具备以下4个特点:一是突破了照护保险覆盖范围仅限于老年人的界限,将市区范围内参加医疗保险的所有职工和居民,全部统一纳入保障范围;二是采取“政府补助+个人缴费+医保统筹基金+福彩公益金”四源合一的多元化动态筹资机制;三是设计了多种服务形式,医疗机构、护理院、养老院等符合条件均可提供照护服务,满足失能人员的各种护理需要;四是采取“委托第三方参与经办、政府监督”的管理模式。制度实施一年来,照护保险基金筹资1.1亿多元,其中市本级财政直接投入资金占46.8%。参保对象覆盖市区120万人,1230余人享受照护保险待遇,共发放资金160万元,有效减轻了失能人员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促进“医养融合”新型养老服务发展步入快车道,新增护理型养老机构18家,护理型床位在养老机构总床位占比提升至45%以上。

  刘璠透露,去年初,国家人社部还在南通市召开照护保险座谈会,总结研究照护保险“南通模式”。当年7月,人社部出台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包括南通在内的15个城市作为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建议国家层面尽快总结南通等地照护保险经验,加快在全国推广步伐,造福于更多的民众。”刘璠透露,这次他专门撰写了这方面的建议,希望能为加速推广这一新的利国利民的保障制度鼓与呼。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