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求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也要求各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希望各民主党派共同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参政党建设结合在一起,对各民主党派来说是重大而崭新的课题。我们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坚定政治信仰是思想基础,加强自身建设是实践途径。唯有立足坚定政治共识,做到信念不移、立场不变、方向不偏,方能有效凝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积极力量;唯有立足完善自身建设,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组织保障,才能在攻坚克难的进程中发挥参政党作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保持政治定力 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的信仰者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这个问题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当前,思想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状态,难免会对我们的成员产生影响。譬如,有些成员会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并由此产生认识偏向,对标榜“自由、平等、民主”的西方政治制度心生向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动摇。为此,向成员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就,增强成员的“三个自信”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首先必须向成员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它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必须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以统一战线等政治联盟为基础、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以宪法和法律为保障的基本原则,也立足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形势,赋予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等重要论述。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没有丢掉老祖宗,而且以一系列独创性的重要理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老祖宗,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
其次必须向成员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管用的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决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不断解决复杂历史课题和严峻现实难题的真经法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带领人民在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交出了出色的答卷。而且,中国道路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例如,美国学者福山坦承:“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不是历史进化的终点。随着中国的崛起,所谓‘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观察和完善。人类思想宝库需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让成员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性质宗旨和职责使命,时刻衡量自己是否具备了应有的党性素质和履职能力,是否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是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思想基础。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认识应该包含以下四个维度:一是在政治方向上,它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前提下,自觉自愿接受执政党领导,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建设的政治组织。二是在政党关系上,它是始终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密切合作的政治同盟。三是在目标追求上,它是始终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政治团体。四是在政党特点上,它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政治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政党组织。
至于其“现实责任”、“基本要求”,我们认为,就是参政党履职和建设成果要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去完成、去检验。也就是说,参政党要使自己实至名归,要使自己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就必须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政治表现和政治作为为衡量标准。从终极意义上看,就是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加强自身建设 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的实践者
习近平总书记的在迎春座谈会上的讲话已经为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指明了方向,就是要一以贯之地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各民主党派应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位要求,不断加强政党理论研究、推进组织建设、提升议政监督意识、开拓党派社会功能,积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合格的政治主体。
加强政党理论研究。正确的参政党理论体系是决定参政党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方面,参政党必须要形成一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相符的理论体系,并使这套理论体系为全体成员所共享,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思想保障。对于这套理论体系的构建,至少要包含以下几层内容:首先,必须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根本。高举这两面旗帜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它们能包容不同社会群体间政治诉求多样性和权益底线差异性的最大“公约数”,在客观而正确地处理差异性的同时,形成空前牢固的一致性;其次,必须以执政党的价值理念为参照。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势必要求参政党必须适应执政党政治价值观的现代变迁,与执政党有着基本一致的政治价值取向,因此参政党理论体系的建构离不开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参照;再次,必须保留自身的价值传统。将各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的历程中形成了爱国主义、争取民主、求真务实、团结合作、联系群众等优良传统转化为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这会令参政党在坚持社会主义政治理念的同时,保持参政党组织的独立性和自身个性和特点。
加强党派组织建设。首先,要建设一个学习型参政党,这是从传统意义的参政党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转型之基。坦诚来讲,和执政党相比,智力突出、人才荟萃已不足以形容眼下的实况。同时参政党面临的参政领域不断扩展,参政要求更加提高,因此只有更加注重党史、国情、理论学习,才能够不为各种邪论、歪论所蒙蔽;只有不断深入学习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大政方略,才能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只有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提出真知灼见,提出务实管用之言;其次,要着力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这是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参政党组织领导班子“现找现用”、“空投空降”的局面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出现党派之间转任的现象。这显然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要求不相符合。为此,参政党一是要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动接受执政党的领导与帮助;二是要建立常态化的组织人事工作体制与机制;三是参政党各级领导干部要心怀坦荡地亲自出马,按照“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的总体标准,自主、稳妥而积极地物色和发展党派成员;四是要主动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举荐那些素质高、影响大、作用突出的成员参加考核、选拔与任用。
提升协商议政、民主监督意识。任何时候,参政、监督意识都是衡量参政党能否发挥作用、作用发挥得怎样的重要标尺。当前参政党对协商参政把握以下三点变化:一是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各党派应当把自己摆进去,以主人翁的态度自觉作为,以当事人的定位积极履职,做全面深化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并对尽职成效时刻反躬自问;二是要把“参政、监督”放到更高的定位上。参政党要体现其社会主义特质,在参政、监督意见表达上就不能局限在自己所联系群众的范围,必须承担起社会公众与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立足为人民谋福祉的高度议政建言;三是要更强调参政、监督的担当意识。既然执政党赋予了参政党更为广阔的履职舞台,参政党就应有“敢为民发声,善为民补天”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不能把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位置当作“官”来做,事事出于利益考量只“敲边鼓”或只当“鼓掌派”,要敢于谏诤言、作批评,帮助执政党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开拓党派社会功能。当前经济社会环境正在发生深刻转型变化,这就要求各政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和重心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调整的核心是各政党应该更多地和社会发生联系,更多的发挥政党的社会职能,这在执政党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创新、提升这会治理能力、创建和谐社会中已得到体现。参政党要当好执政党的助手,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更好地充当国家和社会的中介,开发和拓展社会功能。当前,参政党的社会功能可以有以下几项,一是构建社会管理功能,可行的模式为民主党派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运用协商民主这一中国政治生活中的特色范式,以基层组织为载体构建社会协商网络,通过平等对话,协调各方利益,帮助执政党畅通基层群众寻求解决问题的渠道。二是完善社会服务功能,依靠成员智力、信息、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的社会服务活动。这方面各参政党有着深厚的社会实践基础,支边支教、送医下乡、科技扶贫等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需要做的是对过往经验及时总结,剖析面临的信问题,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三是开拓对外宣传、交往功能。譬如民革、台盟可以发挥对台工作的优势,促进两岸文化、经贸交流,推动祖国统一大业。致公党可以发挥与海外侨团、社团联系广泛的优势,团结海外对华友好力量,服务国家公共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