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持家乡教育事业 旅港侨胞黄球捐资多达三千万
黄球先生,1921年出生于会城城郊环溪乡,17岁时赴香港创业,历尽艰辛,成为香港知名实业家。20多年来,这位新会著名旅港乡亲,心怀桑梓,情系教育,足迹遍及新会每一个有需要的地方,为发展家乡新会的教育事业,捐款多达3000余万元。
在新会,说起黄球先生,可谓家喻户晓。他以爱心、善心,发动众多海外华侨解囊造福桑梓。对新会人民来说,"荣誉市民"黄球先生的名字,早已铭刻在心。关于黄球先生捐资兴学倾情育人的感人故事也在家乡传颂着……
心怀桑梓 情系乡亲
1979年的一天,一位回过乡的同胞告诉黄球先生:"环城环溪大端里的河堤被河水经年冲刷,围堤松动,险象横生,有朝一日崩塌下来,全村就会成泽国了。"这个消息使黄球先生寝食难安,没法抑制心中的忧虑,于是匆匆赶回大端里。
家乡的贫穷落后令黄球先生震惊。看着乡亲们贫困的生活,望着家乡破败的河堤,黄球先生禁不住落泪了,决心为家乡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于是,黄球先生主动向大端里干部提出,自己出资21万元修整河堤。在他的热心支持下,大端里的河堤终于整治好了,家乡消除了一大隐患。
阔别家乡40多年,黄球先生很怀念昔日求学的城郊小学,特意和家人来到童年求学时的城郊小学。面对着久经风雨、低矮破旧的校舍,黄球先生的心情十分沉重,但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又使他感到格外亲切!看着破旧的城郊学校,黄球先生想起以前在这里读书的情景。于是,黄球先生捐出100多万元扩建整修了城郊小学和环城中学。随后几年,黄球先生共捐资230万港元,为两所学校购买了大批教学设备,使城郊老校焕发了生机。黄球先生对家乡教育事业的支持不仅限于金钱上的资助,更多的是对学校和学生的真切关怀。每次回乡探亲,总是提议先到学校去,看看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看看小朋友上课,问长问短,了解学校方方面面的情况。
2005年,当黄球先生得知城郊小学教学成绩显著,而且已经成为区里一所有名小学,学生近千人,学位有所不足时,他当即向新会区领导表示:"学校的学位不足,我负责出钱,新建一座教学楼"黄球先生言出必行,捐资300万元新建城郊小学教学楼。
捐资助学 鼎力支持
1979年初冬的一天,黄球先生及其家眷在当时县侨联负责人唐珍琰女士的陪同下参观新会华侨中学。当时的侨中,经过"文革"战火的"洗礼",一派衰微破败的景象。黄球先生放慢脚步,走着走着,来到山边的一块空地前,郑重地对该校校长说:"我先出6万元,抛砖引玉,希望尽快建起学生宿舍,让农村的学生也能进入侨中读书。"仿如久旱遇甘霖,这一消息振奋了该校师生。
远在香港的黄球先生,时时记挂着大楼的建筑进程,了解到资金不足时,他还亲自回来,表示整座大楼的资金由他独力承担,连宿舍内的铁架床也由他出资配备。为此,黄球先生前后共捐资近20万元。
在大楼即将竣工之前,黄球先生应学校的请求,欣然把大楼命名为"勤静楼"--"勤能补拙,静则生灵",并亲自题写了这3个铮铮有力的大字。
转眼到了1993年,黄球先生又回来了。在与大家交谈间,他问新会华侨中学校长:"新建一座宿舍大楼,你们打算规模如何?要住多少人才可以解决问题?建筑造价如何?需要多少资金呢?"校长如实地汇报。此时,陪同在场的教育部门领导说:"这座几千平方米的大楼,按目前的建筑造价,大概需要500万元。"黄球先生快人快语接过话题:"这样吧,我出250万元,余下的政府出。"搁置多年的难题,由于黄球先生的鼎力支持而迎刃而解,大楼经过将近一年的紧张建造顺利竣工。
兴学育才 不辞辛劳
1990年,黄球先生一行参观了新会一中。嘉宾们听着政府领导、校方领导对新会一中办学成果的介绍,无不热血沸腾,无不为家乡教育事业的腾飞而喝彩,同时嘉宾们也留意到朴素简陋的校园建设远远落后于其它学校,于是黄球先生主动捐资200万港元包揽了学生宿舍楼的建设。工程在1990年10月动工,那高大明亮的宿舍楼在黄球先生的关心下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建成了。在上世纪90年代,带套间的学生宿舍连大学里也是很少有的。
新会一中校舍的建设还在热火朝天地展开,黄球先生见到新会其它学校都有游泳池,便主动提出要出资捐建一座游泳池,并趁回乡的机会到学校亲自选址定点。
宿舍楼和游泳池完工后,黄球先生对工程的效果非常满意。看到学生在这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休息,看到学生在碧波荡漾的游泳池中欢快地畅游,他很欣慰自己的善举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当他了解到学校缺少一个会场时,他又捐资200万港元。
为促进家乡教育、医疗和其它公益事业的发展,黄球先生关心着江门、新会每一处有需要的地方:五邑大学、江门幼儿师范学校、江门一中、陈白沙纪念馆、新会师范学校、会城实验幼儿园、冈州中学、新会人民医院……捐资总额达4000多万元。(来源:江门日报)
在新会,说起黄球先生,可谓家喻户晓。他以爱心、善心,发动众多海外华侨解囊造福桑梓。对新会人民来说,"荣誉市民"黄球先生的名字,早已铭刻在心。关于黄球先生捐资兴学倾情育人的感人故事也在家乡传颂着……
心怀桑梓 情系乡亲
1979年的一天,一位回过乡的同胞告诉黄球先生:"环城环溪大端里的河堤被河水经年冲刷,围堤松动,险象横生,有朝一日崩塌下来,全村就会成泽国了。"这个消息使黄球先生寝食难安,没法抑制心中的忧虑,于是匆匆赶回大端里。
家乡的贫穷落后令黄球先生震惊。看着乡亲们贫困的生活,望着家乡破败的河堤,黄球先生禁不住落泪了,决心为家乡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于是,黄球先生主动向大端里干部提出,自己出资21万元修整河堤。在他的热心支持下,大端里的河堤终于整治好了,家乡消除了一大隐患。
阔别家乡40多年,黄球先生很怀念昔日求学的城郊小学,特意和家人来到童年求学时的城郊小学。面对着久经风雨、低矮破旧的校舍,黄球先生的心情十分沉重,但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又使他感到格外亲切!看着破旧的城郊学校,黄球先生想起以前在这里读书的情景。于是,黄球先生捐出100多万元扩建整修了城郊小学和环城中学。随后几年,黄球先生共捐资230万港元,为两所学校购买了大批教学设备,使城郊老校焕发了生机。黄球先生对家乡教育事业的支持不仅限于金钱上的资助,更多的是对学校和学生的真切关怀。每次回乡探亲,总是提议先到学校去,看看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看看小朋友上课,问长问短,了解学校方方面面的情况。
2005年,当黄球先生得知城郊小学教学成绩显著,而且已经成为区里一所有名小学,学生近千人,学位有所不足时,他当即向新会区领导表示:"学校的学位不足,我负责出钱,新建一座教学楼"黄球先生言出必行,捐资300万元新建城郊小学教学楼。
捐资助学 鼎力支持
1979年初冬的一天,黄球先生及其家眷在当时县侨联负责人唐珍琰女士的陪同下参观新会华侨中学。当时的侨中,经过"文革"战火的"洗礼",一派衰微破败的景象。黄球先生放慢脚步,走着走着,来到山边的一块空地前,郑重地对该校校长说:"我先出6万元,抛砖引玉,希望尽快建起学生宿舍,让农村的学生也能进入侨中读书。"仿如久旱遇甘霖,这一消息振奋了该校师生。
远在香港的黄球先生,时时记挂着大楼的建筑进程,了解到资金不足时,他还亲自回来,表示整座大楼的资金由他独力承担,连宿舍内的铁架床也由他出资配备。为此,黄球先生前后共捐资近20万元。
在大楼即将竣工之前,黄球先生应学校的请求,欣然把大楼命名为"勤静楼"--"勤能补拙,静则生灵",并亲自题写了这3个铮铮有力的大字。
转眼到了1993年,黄球先生又回来了。在与大家交谈间,他问新会华侨中学校长:"新建一座宿舍大楼,你们打算规模如何?要住多少人才可以解决问题?建筑造价如何?需要多少资金呢?"校长如实地汇报。此时,陪同在场的教育部门领导说:"这座几千平方米的大楼,按目前的建筑造价,大概需要500万元。"黄球先生快人快语接过话题:"这样吧,我出250万元,余下的政府出。"搁置多年的难题,由于黄球先生的鼎力支持而迎刃而解,大楼经过将近一年的紧张建造顺利竣工。
兴学育才 不辞辛劳
1990年,黄球先生一行参观了新会一中。嘉宾们听着政府领导、校方领导对新会一中办学成果的介绍,无不热血沸腾,无不为家乡教育事业的腾飞而喝彩,同时嘉宾们也留意到朴素简陋的校园建设远远落后于其它学校,于是黄球先生主动捐资200万港元包揽了学生宿舍楼的建设。工程在1990年10月动工,那高大明亮的宿舍楼在黄球先生的关心下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建成了。在上世纪90年代,带套间的学生宿舍连大学里也是很少有的。
新会一中校舍的建设还在热火朝天地展开,黄球先生见到新会其它学校都有游泳池,便主动提出要出资捐建一座游泳池,并趁回乡的机会到学校亲自选址定点。
宿舍楼和游泳池完工后,黄球先生对工程的效果非常满意。看到学生在这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休息,看到学生在碧波荡漾的游泳池中欢快地畅游,他很欣慰自己的善举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当他了解到学校缺少一个会场时,他又捐资200万港元。
为促进家乡教育、医疗和其它公益事业的发展,黄球先生关心着江门、新会每一处有需要的地方:五邑大学、江门幼儿师范学校、江门一中、陈白沙纪念馆、新会师范学校、会城实验幼儿园、冈州中学、新会人民医院……捐资总额达4000多万元。(来源:江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