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华侨实业家李陆大:赤子情怀 长留天地
许集美
2007年春节的假日还没有过完,我就得到了李陆大先生于除夕前一天在新加坡去世的不幸消息。陆大先生原本计划除夕这天从新加坡来厦门,和老同学、老朋友们一起过年,却在临行之前安详地与世长辞了。他的亲属等到一周后,才把噩耗告知家乡的亲友们。
3月9日下午,陆大先生的追思会在新加坡、厦门和安溪三地同时举行,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黄小晶等领导送了花圈,我也从省城赶赴厦门集美学村悼念他。这一天,春雨绵绵,有关单位领导,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师生,在厦门工作的安溪乡亲和厦门各界人士共数千人,冒着细雨,络绎不绝地来到集美学村福南堂,悼念这位海内外知名的实业家、慈善家。望着陆大先生亲切安详的遗照,我想起与陆大先生20多年交往的许多往事……
热爱桑梓 不图回报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拨乱反正,落实政策,省委安排我担任省侨办副主任。当时福州和香港两地交通不便,省委、省政府指定由我带领省政府办公厅、侨办、公安厅等10多个有关单位的同志去香港,商谈榕港两地每周定期包机事宜。行前,省委领导指示我们,在港期间要多联络一些有代表性的人士,做宣传和招商引资的工作。此时李陆大先生和他的胞兄李尚大先生,早已是香港、台湾、印尼、新加坡等地成功的企业家,他们所创办的木材加工、房地产开发、金融投资等多种实业,已经享誉东南亚。我们通过华闽公司以及有关朋友,与尚大、陆大两位先生取得联系,李氏昆仲在香港的一家酒店设宴接待我们。这次会面尚大先生为主,陆大先生的话不多,但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对我说,"欢迎你们来!您长期在福建,要多出来走走,了解世界的情况,可以帮助福建加快发展。"我感到他对我们一行人十分坦诚和友善,对福建省改革开放事业十分关注和支持。
项南同志主政福建后,有一天约我和张连同志谈话。项南说,原闽中和闽西南地下党的同志,在建国前后的历次运动中受到不公正的处理,长期受委屈,平反落实政策后,很多同志已到退休年龄了,无法再安排到第一线特别是领导岗位工作。但这些同志中很多人学有专长,有的有海外关系,不发挥他们的作用十分可惜,同时也于心不安。因此,建议我们出面组织一个群众团体,让大家发挥余热,推动改革开放。我们根据项南的指示,组织了泉州侨乡开发协会,把原闽中、闽西南两个游击队平反落实政策后没有安排工作的同志组织起来,联系华侨,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搞开发区建设。
1989年,我和蔡载经、郑种植、颜嘉祥、吴文墨等同志一起赴新加坡,与泉州籍华人企业家黄家种先生商谈引进资金在晋江安海到南安水头之间建安平开发区的项目。其间,我托黄先生联系陆大先生,想动员他也来投资。陆大先生听说此事,设宴与我们会面,席间对我们联系黄家种先生回国投资极表鼓励和赞成。我趁着这个机会对陆大先生说,您是一个很成功的实业家,应该也回家乡投资,这既能造福桑梓,又能开拓国内业务,扩大市场。陆大先生对我说,别人回国投资我都赞成,造福桑梓我也会尽力而为。但我不会在家乡投资,因为我不想赚家乡的钱。
我相信这是由衷之言。陆大先生青年时代就读于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中学和厦门大学,上世纪50年代后期离开大陆,在香港、印尼、台湾、新加坡创办各种实业。他在创业时,勤勉努力,诚毅守信,历尽艰辛,终于获得巨大的成功,既为侨居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自己也成为亿万富翁。在拥有经济实力后,他即慷慨出资兴办家乡公益事业。
据我所知,改革开放以来,李尚大李陆大两兄弟曾共同出资6000万港元,在安溪县湖头镇创办"慈山学园"。两位先生还共同投资兴建湖头镇的"和声大桥",其后又支持创办慈恩小学、衡阳小学等,为贫困山区改变落后面貌打下坚实的基础。30多年来,陆大先生在厦门泉州等地修路建桥,盖教学楼、扩建医院,修缮历史文物古迹,捐资的总数已超过1亿元(有的报道说超过1.2亿元,有的报道说达到1.5亿元)。像他这样一个对发展家乡社会公益事业极为热心的人,如果在家乡投资办实业,以他的经济实力、经营经验和个人声望,相信能够带动地方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他自己也会有丰厚的回报。然而,他却热爱乡梓,不图回报。
重情重义 一生为善
陆大先生不光慷慨大方,而且重情重义。他比我年长,但我每次去香港、新加坡等地,他都先来我下榻的地方看望。近10多年,每年春节期间,陆大先生都在老家安溪举办敬老宴会,开始请湖头镇的李氏族中长者,后来逐步扩大,从500多人增加到2000多人。陆大先生师友情重,老师、同学、朋友,谁家有困难,他都尽心帮助。他十分敬重母校集美学校的老校长陈村牧先生,称赞他为人好、师德好,尤其在抗战时期带领全校师生到内地坚持办学,历经艰苦,弦歌不绝,是集美学校的大功臣。陈村牧先生在世时,陆大先生经常去看望他,还曾提议由自己出资,为村牧先生盖座别墅,村牧先生不肯接受,陆大先生就买了一辆高级轿车送他。
陆大先生还经常去看望母校厦门双十中学的老校长张圣才。2005年5月,张老100岁生日,陆大先生在厦门海景酒店一连三天为老人摆宴祝寿,300多海内外的同学,亲友欢聚一堂,为老校长的百岁人生画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陆大先生的公司员工想自己出去发展,他都以礼相送,员工不顺利想回公司,他又以礼相迎。有的员工年过70不想退休,就留他们继续做。有人批评说陆大先生总用老弱残兵,陆大先生说,他们在我这里做了几十年,我的事业是大家一起做出来的,做人做事不能不讲情义。陆大先生一直认为,企业不景气,个人的困难一定比公司更大,所以他不在困难时裁员。面对这样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企业家,员工们也用自己的诚心回报他。前些年印尼几次发生排华事件,陆大先生的企业就是在当地员工的护卫下没有受到损失。
1991年,安溪县颖如大桥建成通车。我听县里的负责人说,建大桥需要三四百万元的经费,他们曾专门组团到海外,找过一些安溪籍的海外实业家劝募,但效果不大,最后还是陆大先生一口承担下来。他有言必践,一诺千金,300万的经费很快就到位,不久大桥就建成了。
扶贫济困 名垂宇宙
项南同志担任福建省委书记时,与李尚大、李陆大两位先生关系很好,很了解李家贤昆仲的慷慨和热心。1994年,我到北京出差,顺途去拜访项南同志。此时他担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正在为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事业操劳。项南对我说,我国西部地区实在太困难了,交通不便,饮水困难,教育落后,医疗条件差,需要帮扶的地方太多了。问我能不能找一两个有爱心的华侨实业家,捐助100万美元,扶持西部的文教事业。
我领受了这个任务回来后,就和住在厦门的尚大、陆大先生的几位老朋友商议,他们认为,尚大先生近期有过好几次捐资活动,负担较重,这一善举可以请陆大先生来完成。我把大家的意见告知项南同志,他也表示赞同。我们就将这个信息传达给陆大先生。我做这件工作,开始也不是很有把握。因为很多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由于亲情和乡情的缘故,资助自己家乡办慈善公益事业比较慷慨,到遥远的地区捐资则不是太积极。而陆大先生得知项南同志希望他捐资帮助西部贫困地区的信息后,当即慷慨解囊,并派他的公子李振羽专程赴北京,给中国扶贫基金会送去100万美元。100万美元就是放在今天,也是一个很大的数目,陆大先生再有钱,也是靠自己辛辛苦苦在商海中拼搏赚来的,他做这件事,不想得到任何个人的利益,而是一心一意想为中国的扶贫事业尽自己的一点心力。这是多么高尚的思想境界!
正因为如此,1994年7月,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特地为陆大先生题词:"扶贫济困功在千秋"。中国扶贫基金会将题词制成牌匾,由项南会长授给陆大先生的公子李振羽。
为表彰陆大先生对中国扶贫事业的热心和贡献,中国扶贫基金会向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郑重推荐,由天文台报请国际小行星中心批准,将该台1980年11月13日在金牛座首次发现的小行星(编号3609),命名为"李陆大星"。这是一项崇高的国际性永久荣誉,是名扬宇宙、永垂史册的殊荣。
1996年4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李陆大星"命名典礼,陆大先生邀请我和他在福建的一些朋友一起去参加盛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向陆大先生颁发了小行星命名证书,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为陆大先生颁赠了小行星命名铜匾,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发来贺信,全国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王光美等许多领导同志出席命名典礼。陆大先生在讲话时说:"中国是我的故乡,我在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这里是我的根之所在。我虽然旅居海外多年,但中国一直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当我在海外创业略有成就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为故乡和故乡的父老乡亲奉献绵薄之力。"
10多年过去了,陆大先生这一段话,他的赤子情怀,连同"李陆大星"命名典礼的盛会,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深深地感动着我。
先生虽逝 精神永存
2006年6月,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率福建省代表团到新加坡访问时,首先拜访了李陆大先生,代表3500多万福建人民,对陆大先生为福建的公益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感谢。卢展工同志说,当代福建有两位乡贤在宇宙留名:一位是陈嘉庚先生,一位就是李陆大先生。李陆大先生的名字被用来命名小行星,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李陆大先生辉煌事业和慷慨义举的高度评价。
我感到卢展工同志这些话,充分肯定了陆大先生的事业成就和社会贡献,还指出了陆大先生是陈嘉庚先生精神的传承者。陆大先生青年时代就读和任教于陈嘉庚先生创办的中学、大学,十分敬仰陈嘉庚先生,自觉地接受了陈嘉庚先生精神的熏陶。在事业有成后,他仿效陈嘉庚先生,尽其所能,将自己用毕生精力所创造的财富用于回馈社会,造福乡梓,在兴学育人,扶贫济困等方面做出卓著贡献,继承、发扬和光大了陈嘉庚先生的精神,是陈嘉庚先生的好学生,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好榜样。
由于李陆大对家乡公益事业的突出贡献,2004年3月,福建省人民政府为其立碑;同年4月及2006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先后授予李陆大"福建省华侨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金质奖章。
陆大先生仙逝,他享有85岁高龄,而且走得从容安详,但亲人朋友却难分难舍:这样一个大好人,苍天有眼,为何不能让他多活几年,让他多为国家为百姓办些实事、办些好事呢!回想2006年5月,我和爱人高景春一起去印尼和新加坡等地探亲,在新加坡时,陆大先生和夫人圣君女士亲自开车到我们的住所,接我们去他的府中做客畅谈。陆大先生说起他现在正在办的几件事:中央决定要在每一个县建一个好医院,他已答应资助安溪县建一座有最好医疗设备的医院,还要在家乡扩建一个有高水准的幼儿园,地方已经选定了;他还资助500万元,为集美大学建教学楼,这几项加起来要两三千万……如今,他不能亲自看见他资助的医院、幼儿园和大学教学楼在他魂牵梦萦的家乡落成了!
陆大先生离去了,而"李陆大星"将永远在天际闪烁光芒,陆大先生的赤子情怀也将长留人心。让我们在怀念陆大先生的同时,努力向他学习,爱国爱乡,以人为本,兴教助学,扶贫济困,让嘉庚精神在广大华侨华人中更加发扬光大!(来源:福建乡音网)
2007年春节的假日还没有过完,我就得到了李陆大先生于除夕前一天在新加坡去世的不幸消息。陆大先生原本计划除夕这天从新加坡来厦门,和老同学、老朋友们一起过年,却在临行之前安详地与世长辞了。他的亲属等到一周后,才把噩耗告知家乡的亲友们。
3月9日下午,陆大先生的追思会在新加坡、厦门和安溪三地同时举行,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黄小晶等领导送了花圈,我也从省城赶赴厦门集美学村悼念他。这一天,春雨绵绵,有关单位领导,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师生,在厦门工作的安溪乡亲和厦门各界人士共数千人,冒着细雨,络绎不绝地来到集美学村福南堂,悼念这位海内外知名的实业家、慈善家。望着陆大先生亲切安详的遗照,我想起与陆大先生20多年交往的许多往事……
热爱桑梓 不图回报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拨乱反正,落实政策,省委安排我担任省侨办副主任。当时福州和香港两地交通不便,省委、省政府指定由我带领省政府办公厅、侨办、公安厅等10多个有关单位的同志去香港,商谈榕港两地每周定期包机事宜。行前,省委领导指示我们,在港期间要多联络一些有代表性的人士,做宣传和招商引资的工作。此时李陆大先生和他的胞兄李尚大先生,早已是香港、台湾、印尼、新加坡等地成功的企业家,他们所创办的木材加工、房地产开发、金融投资等多种实业,已经享誉东南亚。我们通过华闽公司以及有关朋友,与尚大、陆大两位先生取得联系,李氏昆仲在香港的一家酒店设宴接待我们。这次会面尚大先生为主,陆大先生的话不多,但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对我说,"欢迎你们来!您长期在福建,要多出来走走,了解世界的情况,可以帮助福建加快发展。"我感到他对我们一行人十分坦诚和友善,对福建省改革开放事业十分关注和支持。
项南同志主政福建后,有一天约我和张连同志谈话。项南说,原闽中和闽西南地下党的同志,在建国前后的历次运动中受到不公正的处理,长期受委屈,平反落实政策后,很多同志已到退休年龄了,无法再安排到第一线特别是领导岗位工作。但这些同志中很多人学有专长,有的有海外关系,不发挥他们的作用十分可惜,同时也于心不安。因此,建议我们出面组织一个群众团体,让大家发挥余热,推动改革开放。我们根据项南的指示,组织了泉州侨乡开发协会,把原闽中、闽西南两个游击队平反落实政策后没有安排工作的同志组织起来,联系华侨,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搞开发区建设。
1989年,我和蔡载经、郑种植、颜嘉祥、吴文墨等同志一起赴新加坡,与泉州籍华人企业家黄家种先生商谈引进资金在晋江安海到南安水头之间建安平开发区的项目。其间,我托黄先生联系陆大先生,想动员他也来投资。陆大先生听说此事,设宴与我们会面,席间对我们联系黄家种先生回国投资极表鼓励和赞成。我趁着这个机会对陆大先生说,您是一个很成功的实业家,应该也回家乡投资,这既能造福桑梓,又能开拓国内业务,扩大市场。陆大先生对我说,别人回国投资我都赞成,造福桑梓我也会尽力而为。但我不会在家乡投资,因为我不想赚家乡的钱。
我相信这是由衷之言。陆大先生青年时代就读于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中学和厦门大学,上世纪50年代后期离开大陆,在香港、印尼、台湾、新加坡创办各种实业。他在创业时,勤勉努力,诚毅守信,历尽艰辛,终于获得巨大的成功,既为侨居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自己也成为亿万富翁。在拥有经济实力后,他即慷慨出资兴办家乡公益事业。
据我所知,改革开放以来,李尚大李陆大两兄弟曾共同出资6000万港元,在安溪县湖头镇创办"慈山学园"。两位先生还共同投资兴建湖头镇的"和声大桥",其后又支持创办慈恩小学、衡阳小学等,为贫困山区改变落后面貌打下坚实的基础。30多年来,陆大先生在厦门泉州等地修路建桥,盖教学楼、扩建医院,修缮历史文物古迹,捐资的总数已超过1亿元(有的报道说超过1.2亿元,有的报道说达到1.5亿元)。像他这样一个对发展家乡社会公益事业极为热心的人,如果在家乡投资办实业,以他的经济实力、经营经验和个人声望,相信能够带动地方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他自己也会有丰厚的回报。然而,他却热爱乡梓,不图回报。
重情重义 一生为善
陆大先生不光慷慨大方,而且重情重义。他比我年长,但我每次去香港、新加坡等地,他都先来我下榻的地方看望。近10多年,每年春节期间,陆大先生都在老家安溪举办敬老宴会,开始请湖头镇的李氏族中长者,后来逐步扩大,从500多人增加到2000多人。陆大先生师友情重,老师、同学、朋友,谁家有困难,他都尽心帮助。他十分敬重母校集美学校的老校长陈村牧先生,称赞他为人好、师德好,尤其在抗战时期带领全校师生到内地坚持办学,历经艰苦,弦歌不绝,是集美学校的大功臣。陈村牧先生在世时,陆大先生经常去看望他,还曾提议由自己出资,为村牧先生盖座别墅,村牧先生不肯接受,陆大先生就买了一辆高级轿车送他。
陆大先生还经常去看望母校厦门双十中学的老校长张圣才。2005年5月,张老100岁生日,陆大先生在厦门海景酒店一连三天为老人摆宴祝寿,300多海内外的同学,亲友欢聚一堂,为老校长的百岁人生画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陆大先生的公司员工想自己出去发展,他都以礼相送,员工不顺利想回公司,他又以礼相迎。有的员工年过70不想退休,就留他们继续做。有人批评说陆大先生总用老弱残兵,陆大先生说,他们在我这里做了几十年,我的事业是大家一起做出来的,做人做事不能不讲情义。陆大先生一直认为,企业不景气,个人的困难一定比公司更大,所以他不在困难时裁员。面对这样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企业家,员工们也用自己的诚心回报他。前些年印尼几次发生排华事件,陆大先生的企业就是在当地员工的护卫下没有受到损失。
1991年,安溪县颖如大桥建成通车。我听县里的负责人说,建大桥需要三四百万元的经费,他们曾专门组团到海外,找过一些安溪籍的海外实业家劝募,但效果不大,最后还是陆大先生一口承担下来。他有言必践,一诺千金,300万的经费很快就到位,不久大桥就建成了。
扶贫济困 名垂宇宙
项南同志担任福建省委书记时,与李尚大、李陆大两位先生关系很好,很了解李家贤昆仲的慷慨和热心。1994年,我到北京出差,顺途去拜访项南同志。此时他担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正在为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事业操劳。项南对我说,我国西部地区实在太困难了,交通不便,饮水困难,教育落后,医疗条件差,需要帮扶的地方太多了。问我能不能找一两个有爱心的华侨实业家,捐助100万美元,扶持西部的文教事业。
我领受了这个任务回来后,就和住在厦门的尚大、陆大先生的几位老朋友商议,他们认为,尚大先生近期有过好几次捐资活动,负担较重,这一善举可以请陆大先生来完成。我把大家的意见告知项南同志,他也表示赞同。我们就将这个信息传达给陆大先生。我做这件工作,开始也不是很有把握。因为很多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由于亲情和乡情的缘故,资助自己家乡办慈善公益事业比较慷慨,到遥远的地区捐资则不是太积极。而陆大先生得知项南同志希望他捐资帮助西部贫困地区的信息后,当即慷慨解囊,并派他的公子李振羽专程赴北京,给中国扶贫基金会送去100万美元。100万美元就是放在今天,也是一个很大的数目,陆大先生再有钱,也是靠自己辛辛苦苦在商海中拼搏赚来的,他做这件事,不想得到任何个人的利益,而是一心一意想为中国的扶贫事业尽自己的一点心力。这是多么高尚的思想境界!
正因为如此,1994年7月,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特地为陆大先生题词:"扶贫济困功在千秋"。中国扶贫基金会将题词制成牌匾,由项南会长授给陆大先生的公子李振羽。
为表彰陆大先生对中国扶贫事业的热心和贡献,中国扶贫基金会向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郑重推荐,由天文台报请国际小行星中心批准,将该台1980年11月13日在金牛座首次发现的小行星(编号3609),命名为"李陆大星"。这是一项崇高的国际性永久荣誉,是名扬宇宙、永垂史册的殊荣。
1996年4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李陆大星"命名典礼,陆大先生邀请我和他在福建的一些朋友一起去参加盛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向陆大先生颁发了小行星命名证书,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为陆大先生颁赠了小行星命名铜匾,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发来贺信,全国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王光美等许多领导同志出席命名典礼。陆大先生在讲话时说:"中国是我的故乡,我在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这里是我的根之所在。我虽然旅居海外多年,但中国一直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当我在海外创业略有成就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为故乡和故乡的父老乡亲奉献绵薄之力。"
10多年过去了,陆大先生这一段话,他的赤子情怀,连同"李陆大星"命名典礼的盛会,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深深地感动着我。
先生虽逝 精神永存
2006年6月,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率福建省代表团到新加坡访问时,首先拜访了李陆大先生,代表3500多万福建人民,对陆大先生为福建的公益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感谢。卢展工同志说,当代福建有两位乡贤在宇宙留名:一位是陈嘉庚先生,一位就是李陆大先生。李陆大先生的名字被用来命名小行星,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李陆大先生辉煌事业和慷慨义举的高度评价。
我感到卢展工同志这些话,充分肯定了陆大先生的事业成就和社会贡献,还指出了陆大先生是陈嘉庚先生精神的传承者。陆大先生青年时代就读和任教于陈嘉庚先生创办的中学、大学,十分敬仰陈嘉庚先生,自觉地接受了陈嘉庚先生精神的熏陶。在事业有成后,他仿效陈嘉庚先生,尽其所能,将自己用毕生精力所创造的财富用于回馈社会,造福乡梓,在兴学育人,扶贫济困等方面做出卓著贡献,继承、发扬和光大了陈嘉庚先生的精神,是陈嘉庚先生的好学生,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好榜样。
由于李陆大对家乡公益事业的突出贡献,2004年3月,福建省人民政府为其立碑;同年4月及2006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先后授予李陆大"福建省华侨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金质奖章。
陆大先生仙逝,他享有85岁高龄,而且走得从容安详,但亲人朋友却难分难舍:这样一个大好人,苍天有眼,为何不能让他多活几年,让他多为国家为百姓办些实事、办些好事呢!回想2006年5月,我和爱人高景春一起去印尼和新加坡等地探亲,在新加坡时,陆大先生和夫人圣君女士亲自开车到我们的住所,接我们去他的府中做客畅谈。陆大先生说起他现在正在办的几件事:中央决定要在每一个县建一个好医院,他已答应资助安溪县建一座有最好医疗设备的医院,还要在家乡扩建一个有高水准的幼儿园,地方已经选定了;他还资助500万元,为集美大学建教学楼,这几项加起来要两三千万……如今,他不能亲自看见他资助的医院、幼儿园和大学教学楼在他魂牵梦萦的家乡落成了!
陆大先生离去了,而"李陆大星"将永远在天际闪烁光芒,陆大先生的赤子情怀也将长留人心。让我们在怀念陆大先生的同时,努力向他学习,爱国爱乡,以人为本,兴教助学,扶贫济困,让嘉庚精神在广大华侨华人中更加发扬光大!(来源:福建乡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