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侨界动态
海外"湖北佬":四海为家难忘根
  他们漂洋过海,在世界各地安家立业。不管他们在外面是叫William,还是汉斯,他们都不忘自己是个"湖北佬"。
  湖北佬 四海为家难忘根
  6月22日至24日,"第四届世界湖北同乡联谊会"、2007年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相继在汉举行。在参会的400多名海外人士中,有近百名湖北老乡。他们中,有德高望重、常年关心家乡的老前辈;也有事业有成、有志回报家乡的青年才俊……
  据了解,湖北人移居海外的历史有200多年,目前在海外的湖北籍华侨华人约有30多万人。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他们中的优秀代表,听他们讲述异国奋斗之路和心系桑梓的拳拳深情。
  田长焯:挑战自我成就波音巨匠
  前日,田长焯先生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不时冒出一两句黄陂话。这位和善的老者,是已故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田长霖的二哥,他自己则是"波音公司的设计巨匠",是该公司颤振和振动设计研究与实验方面的首席工程师。从波音707到777,都留下他设计的手迹。
  田长焯祖籍黄陂,上个世纪20年代生于武汉。田家是一个书香世家,祖父田庆芬当年是京师大学堂的"状元",父亲田永谦也是北大物理系的高材生。于是,从武汉到上海、台北,尽管四处奔波,但田家一直把对子女的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田长焯兄弟果然有出息:田长焯在美国率先崭露头角,成为世界最大的飞机制造商---美国波音公司的设计巨匠;其弟田长霖则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名牌大学的华裔校长、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首位华人委员,国际编号为3643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田长霖星"。
  "做人要有刻苦、冒险精神!"在田长焯看来,这是湖北人可贵的品质,他今天的成就,也得益于两次冒险。
  1949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土木建筑系毕业后,田长焯随家人赴台。1954年,田常焯带着借来的2000元美金,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冒险,到美国留学。
  "美国的电话不会用!"一下飞机,田长焯就懵了,加上语言不熟练,在异国他乡,举步维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田长焯这样给自己打气。到美国的第二天,他就开始找工作挣钱。
  因为有专业知识,他很快找到了一份工程技术工作。可是,一份不高的薪水,他不光要养活自己,还要偿还留学的债务。为了节约,他基本上每顿只吃1元的快餐。当时中国留美生非常少,根本说不上互相照应。随后的几年,田长焯的薪水已开始贴补远在台北的家,并资助弟弟田长霖出国留学。
  1961年,在架桥工程建设方面已经颇有建树的田长焯却开始了自己第二次冒险:到波音公司任职,开始接触陌生的航空领域。
  "我当时觉得人不能过得太舒适了,就把这当成一个机遇!"由于通晓多种语言、熟练掌握多种技能,他很快在波音公司站稳了脚跟。
  "我现在在家仍然是一口黄陂话!"无论如何成功,故土仍然是田老先生和他的兄弟姐妹们无法忘却的。田长霖生前,曾于1996年和全家姊妹十余人返乡,当他听说木兰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已被联合国列入中国21世纪优先发展项目时,当即表示一定为家乡的建设献计出力。
  返回美国后,由田长霖负总责,兄弟们作了分工。田长焯首先行动,两度与友人联袂到木兰湖考察,并准备将真空厕所项目移植到木兰湖,以减少环境污染。老七田长照带着美、英、德国的旅游专家学者考察了木兰山、木兰湖与木兰川,就木兰生态旅游的总体规划献计献策。老八田长炜则负责为祖籍地捐建一所小学---黄陂桃花小学,让家乡首先在教育上脱贫。田长霖去世后,桃花小学的师生们在田家祖坟前设立灵堂,一位教师的唁辞写道:"人间祥瑞,科学巨星,教育楷模,永励后昆。"
  兄弟已逝,田长焯更加感觉到自己的责任,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要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海外的华人下一代延续下去。
  从2001年开始,他开始担任了美国华侨协会副会长。2004年,又担任了介绍中美文化交流的刊物《美华论坛》的主编。在西雅图,他的家几乎成为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接待站,为中美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一切便利;他多次应航空工业部和家乡政府的邀请回国讲学、考察,进行技术交流。
  如今,田长焯每年都要回国三四次,不管到哪个城市,老人都要回武汉看看。这一次,老人又将与一同回国的侄儿,重温汉口故居。
  万子美:意大利第一位中国"骑士"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万子美,在意大利打拼已有27年。他比地道的意大利人还了解意大利的风土人情,是当地政要的座上宾,两次被意大利总统授予该国的最高荣誉---共和国加勋大骑士。
  但他昨日说:"我现在获得的这一切,全要感谢我家乡黄陂的父老、恩师!"语未完,眼里早已饱含热泪。
  1943年,万子美出生于黄陂祁家湾的一个贫苦农家,这个家穷得叮当响,直到上了初中,万子美才有了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棉袄。父亲身体不好,却宁愿不吃药,也要让子美读书受教育。二姐为了支撑这个家,放弃了嫁进城的良缘,几年前,二姐去世,万子美含泪挥毫写下"姊恩若母"。
  家人的艰辛和期望,使万子美从小便意识到,读书才是摆脱贫穷的出路。他读书很争气,升入黄陂一中后,深得语文老师王士毅、外语老师钟道芳厚爱。万子美说他日后担任《光明日报》驻意大利首席记者的那点中文功底,全是王老师"逼"出来的;而他报考北京外国语学院,也是钟老师的远见。
  1963年,万子美一举考取北京外国语学院意大利语专业,成为黄陂第一个高考状元,也成为我国第一批自己培养的意大利语高材生。毕业后,他进入人民画报社从事翻译工作,1980年被《光明日报》派遣到意大利任首席记者。
  到意大利最初的日子,万子美能够克服生活的拮据、工作的艰辛,却难以忍受思乡的煎熬,一封家书,往往要等将近4个月,才收得到回信。一年圣诞节,万子美从大使馆聚会完步行回驻地,一路上见家家户户其乐融融,他潸然泪下。
  在10年的驻外记者生涯中,万子美先后发表了上千篇有关意大利的报道和文章。后来,他将这些报道结集出版了《透视意大利》,两年之内两次再版,引起了意大利政府的关注,意大利总统科西嘉在总统府举行了隆重的赠书仪式。1993年,意大利新任总统卡尔授予他国家最高荣誉---加勋大骑士。自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后,将国家的最高殊荣授予一个外国侨民,除万子美外,至今绝无仅有。
  1990年,我国在意大利投资最大的项目---某黄金首饰公司经营状况不佳,因涉及有意大利政府的赠款,如处理不善,我方处境将不利。北京市经贸委找到熟悉意大利法律的中方负责人,万子美"临危受命"下海。他找到意大利律师,并宣布公司破产,妥善解决了中方的法律责任,避免了剩余资产的流失。
  1994年,万子美创办了欧罗华进出口有限公司,正式弃文从商,主营机电产品。
  经过数年拼搏,"欧罗华"公司每年的进出口贸易额稳步增长,为中国企业出口创汇作出了积极贡献。2000年,他第二次被授予"意大利共和国加勋大骑士"称号。
  荣誉再高,万子美却始终保持着浓浓的乡音。在意大利的湖北籍华人华侨就5人,多是开餐馆的,和他们一起吃湖北菜、讲家乡话,是万子美的乐事。
  1998年,特大洪水袭击荆楚,万子美与在意华人纷纷解囊,仅罗马一地的捐资就达3亿多里拉。2001年,万子美得知黄陂盘龙大桥修建项目资金缺乏,他立即为该项目筹措了150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1.06亿元)的低息贷款。
  近年,他和田长焯先生共同倡议策划在家乡建立一座占地1平方公里的"华侨创业园"。在大红缎面的创业园规划册上,由他作词、田长焯挥毫,郑重地写上"把根留住"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他并赋诗一首表达了对故乡的眷念:
  西辞黄鹤今朝回,桑梓长空任情飞。
  汉阳树下祭先祖,鹦鹉洲畔添新晖。
  一楼三水催人泪,乡音楚语醉心扉。
  敢问深清何如此?只缘碧血浓于水。
  乔玉镜:冒险辞职闯荡南非
  现在乔玉镜一回武汉,昔日的同事们都会佩服地说:"还是你有本事!"乔玉镜却认为:比我有本事的人多得是,只是我当初有勇气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1998年,33岁的乔玉镜毅然决定去南非闯荡。之前,他是某大型企业的中层干部,家有娇妻、刚上小学2年级的儿子。可是乔玉镜已厌倦了整天评比、报表、开会的工作。听去过南非的朋友们说那里机会多,当年底,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乔玉镜踏上了南非这片陌生的土地。
  扑面而来的是温暖清新的异国海风,还有现代化的都市气息,而强烈的不安全感也随之而来。一路上,随处可见荷枪实弹的保安站在店铺前。朋友告诉乔玉镜:在南非,华人被抢劫者称为"流动取款机"。
  南非的华人华侨,最早一批是上世纪初去的劳工及其后裔,第二批是改革开放后公派过去的,他们在当地已有根基。在南非,华人的地位较高,在餐馆洗盘子的没有一个中国人。
  像乔玉镜这样来淘金的一批人,没有关系、背景,一切只能从零做起。在朋友处住了1个星期,他就提着两个行李箱,出去租房子、找工作了。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推销---把小商品运到周边小城镇。语言是第一大难关,当用完了仅会的几个英语单词,他只好拨通了朋友的电话,让朋友"在线翻译"。刚做出一点起色,因为批发商把快过期的电池批给他卖,买家用了发觉根本没电,要求退货,乔玉镜又遭遇"滑铁卢"。
  巨大的反差使乔玉镜的信心一落千丈,半年后,他打道回汉。可不到1个月,他还是回到了南非。
  这次有了转机。一个朋友赌博输了钱,为感谢乔玉镜的仗义相助,将约翰内斯堡一批发市场的铺面经营权转让给他。不久,由于治安问题,当地政府鼓励建立批发市场,并带火了市场的生意,乔玉镜开始盈利。
  到2002年,乔玉镜增开了铺面,开始自己从国内用集装箱进口服装;到2004年,他买了自己的别墅、汽车,并被推举为南非中原总商会湖北分会长。
  回想来时路,乔玉镜觉得有句话说得好:人最重要的是什么?行动。他说现在虽称不上成功,但很自豪自己勇于迈出了这一步。
  周俊:向德国人解读武汉
  周俊,德国明斯特电视台中国节目部首席代表,留德博士。
  2000年之前,周俊在武汉有线电视台有一份令人羡慕且稳定的工作。这一年,她突然作出惊人之举:辞职留学德国明斯特大学。
  "这完全是我个人的选择,我想去外面走走,学习更多的本领。在电视台,整天都在拍片子,觉得自己被掏空了,于是就想去充充电。德国是一个文化底蕴很深的国家,有很多好的东西,并且德国人很好学。"周俊非常坦白地向记者诉说她去德国的原因。
  在选择专业时,周俊却选择了社会学专业,她说这个专业更能有助于全面了解一个国家,她选择从解读一个城市入手。于是,周俊来到了世界上生活品质最高的德国城市明斯特。
  然而,在德国的几年,周俊却发现很多德国人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
  后来,一位朋友提醒周俊,发挥自己做电视的特长,把真实的中国、真实的武汉介绍给德国人。
  2003年学校放寒假,周俊回到阔别三年的家乡武汉,开始做这件"预谋"了三年的事。2004年11月28日,这部由周俊策划导演的纪录片《汉斯在武汉》,在德国明斯特电视台播出,引起强烈反响,在当地掀起一股武汉热。
  不久,德国二台、NDR和巴伐利亚电视台,也都对武汉产生了浓厚兴趣,详细向周俊打听武汉的情况,筹划来武汉拍片。
  在周俊的努力下,周俊在明斯特成了德国电视台首家中文节目,开办了《中国风情》、《人在德国》、《德国人在中国》、《中国美食》等异彩纷呈的栏目。而周俊也将妹妹拉到了德国,姐姐做摄像、剪辑、导演、翻译,妹妹做记者、主持。如今,周家"姐妹花",已成为推介中国的一个品牌。
  此后,周俊策划的《俞正声访谈录》,又在德国引起了另一次湖北旋风。2006年,周俊又组织了德国媒体代表团访问中国。
  如今,即将完成自己博士论文的周俊,开始从更专业的角度来推动湖北与德国的交流。"在明斯特市政府,有一个专门的城市品牌策划师,而武汉目前就缺少一个这样的角色!"她希望能与家乡同胞分享自己的经验。(来源:荆楚网)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