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公党党员,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工程师周文鹏反映:
涉海产业园区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载体,通过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将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积极开展海洋产业技术创新,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
目前,我省涉海产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是科技成果转化亟待提高。海洋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发展创新体系尚未建立,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的海洋研发机制尚未形成。科技创新与转化平台的建设较为滞后,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产业化进程缓慢。
二是海洋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我省海洋园区内的造船和海工装备产业与上海、大连等传统优势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内具有优势的海洋生物产业规模较小,科技含量比较低;目前我省各市尚未形成真正的海洋产业集群,大部分新兴产业的配套程度和能力不足,已形成规模的产业链面临发展后劲不足的困境。
三是园区创新服务尚不完善。海洋领域的产学研用合作还不够紧密,涉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缺乏实质性运作,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体系不健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的政策没有形成明显的整体效应,部分优惠政策缺乏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水平较低,服务范围较窄;创新创业环境氛围有待进一步优化,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体系尚待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
世界主要海洋园区如美国波士顿地区、法国布雷斯特市等,在科技创新资源集聚整合、科技产业孵化与培育、创新扶持政策等方面都有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与推广应用。其发展主要呈现如下特征:首先,园区大多依托附近密集的高校、研究机构等智力资源建设,园区发展与智力资源形成良好互动;其次,园区所处的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发达,多数园区依托或靠近重要海岛、海湾、港口或河口;第三,园区致力于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港口、临港工业、渔业的转型发展趋势明显;第四,一批较大的军工、能源、交通开发项目助推园区发展;第五,政府出台专项政策并有效实施推动园区发展。
为推进我省涉海产业园区建设,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将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作为工作着力点
我省海洋创新资源分布较为分散,与产业发展结合度不高,应进一步挖掘自身创新资源潜力,加大涉海院所、机构引进力度,加快各类创新载体和研发平台建设步伐,提升高端创新资源的集聚水平和整合能力,以达到快速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的要求。
二、推进创新园区和载体建设
园区建设应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与特色,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避免重复建设与同质化竞争,注重可持续发展。在提升现有海洋园区建设发展水平的同时,规划建设新兴、特色产业园区,整合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等方式构建新的科技和产业创新发展空间格局。
三、加强政策对园区科技和产业的扶持力度
各地市科技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可通过科技研发资金补助、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产业配套政策等方式提升政策对科技和产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金融政策的支持,积极探索适合园区发展的各项融资创新渠道。应通过完善多元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强化产业园区与城区金融机构、投融资平台的合作等方式提升金融对创新创业的服务水平。
四、提升社会组织对园区的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在协调政产学研关系、服务市场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鼓励本地机构组建联盟、协会,引进其他中介机构、组织,吸引国际性、地区性组织入驻等方式实现社会组织创新服务模式,推动海洋园区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