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天地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华侨华人问题的研究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国人口的七分之一。在25个少数民族中,有15个是云南独有民族。云南又是我国五大侨乡之一,而侨乡则集中分布于滇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利用地理区域和内陆通道,跨境移居国外,繁衍生息,历史悠久,几乎可追溯到公元前时期,只不过没有或少有文字记载罢了。过去,关于“少数民族华侨华人问题”,长期存在认识上的偏颇,观念不清,有所忽视,情况不明,因此,不少文章、著作和统计,或在论述华侨华人的现状和历史时,基本上未涉及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内容,是云南侨史侨情的空白,是一项带有历史性全局性的错漏。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北临川藏两地,东接黔桂两省,西南部又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与泰国、柬埔寨、孟加拉、印度等国相距不远。国境线长达4060公里,傣、景颇、布朗、阿昌、怒、崩龙等10余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边疆的少数民族约占边疆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人们常说,“海水所到之处,就有华侨”,以此形容海外华侨华人分布之广,而对少数民族华侨华人而言,其分布之地域却超出了“海水所到之处”。他们大多是从陆地通道出境,其居住国多数属内陆国家。初步统计,我国有20多个少数民族的三百多万华侨华人,分布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云南省有多少少数民族华侨华人,还没有统计字数,他们与祖(籍)国、故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深厚的民族情感。

  古代,中国境内有三条通往国外的道路,一条是南方丝绸之路,公元前四世纪便已开通。这条古道在汉代时称为“蜀身毒道”,是指从四川出发,经云南、缅甸直至印度的商路。一条是北方丝绸之路,公元前二世纪形成,公元七世纪以后达到繁盛时期,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通过新疆到达乌兹别克、伊朗、伊拉克。一条是南方的海路,公元前一世纪形成,十四世纪以后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路线。

  二千多年来,南方丝绸之路为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友好合作,互相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沟通中西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云南少数民族先民沿着这条古道走夷方,或进行经贸活动,或定居异国他乡,成为当地的华侨华人。

  傣族主要侨居印度、缅甸、泰国、老挝和日本等国家。在湄公河老挝一侧,有许多傣族村民是从西双版纳的景洪、勐腊和普洱等地迁移过去的。在印度阿萨姆邦,也有滇西傣族定居的村民,居住在恼柳村、比拉村、耿打波村和加克里村。在缅甸,傣族华侨华人更多,其中有些是当年土司的后代。

  白族聚居的大理,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据史料记载,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的上百支马帮沿首古道通往东南亚、南亚各国经商。唐代樊绰《蛮书》卷二中的“河赕贾客谣”写的就是大理喜洲白族商人在境外经商而一时回不来的哀叹之歌,可见白族先民在外当贾客,其历史可谓久矣。

  上世纪40年代,是白族商帮的鼎盛时期,以永昌祥、鹤庆祥、复春和、鸿兴源四大家商号为代表的喜洲白族商帮,是从事进出口贸易的第一大商帮,该帮永昌祥商号从1912年起,先后在缅甸、香港设分号,经营范围遍及东南亚、南亚,随着商贸的发展,很多白族商人留居国外,成为当地的华侨华人。

  回族先民从元代落籍云南后,就开始了经缅甸仰光出海到沙特阿拉拍等国,从事商业贸易活动。但回族先民较大规模组织马帮到国外,记载于明代而盛于清代。

  云南回族大量进入缅甸、泰国侨居,主要是1874年反清失败后,清政府残酷的屠杀无辜回族人民并没收他们的田地财产而开始的。滇西腾冲、施甸、风庆、云县、大理、弥渡、祥云等回族逃到中缅交界处,即缅境佤邦的一块山谷里,开辟成回族村寨,兴旺时发展到有2500多户上万人的繁荣城镇,还有大量的云南回族在泰国北部的几个主要城市,如清迈,建立起许多华人社区,修建了清真寺。

  随着滇越铁路、滇缅公路的通车,滇南、滇西回民到缅、泰、越贸易者众多,许多人留居缅甸、泰国、成为座商,据资料统计,1983年在泰国清迈,清莱,南莽三省的云南回民已达3万多人,清迈的王和街,几乎全是云南回民,被称为“回回街”。

  云南苗族迁移到越南、老挝等国家,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印支战争期间,一批苗族难民又从老挝,泰国、越南迁徒到南美的北部的法属圭亚那,然后,又从圭亚那移居到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阿权廷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椐资料介绍,老挝的苗族,是早期从云南迁徒出去的。

  云南的瑶族是清朝中期迁徒到越南、老挝、泰国的北部山区的。印支战争期间,大批的瑶族“难民”从老挝、泰国移居美国,主要分布在加福尼亚州、华盛顿州、亚拉巴马州和俄亥俄州。他们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而且创办自己的学校,使用瑶语瑶文授课,讲述瑶族的历史和风情习俗。

  布朗族华侨华人主要在越南、老挝和缅甸等国家。如勐海县侨乡的曼迈村,是布朗族聚居的村寨,人口约700余,而旅居国外的华侨华人却有2500多人,其中侨居缅甸700余人,侨居泰国1800余人,称为“新曼迈”。他们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怀,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

  云南的壮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华侨华人主要分布在周边国家。壮族主要移居越南,藏族沿着荼马古道移居印度,噶伦堡垒是聚居地之一。

  

  云南正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积极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实现多民族和谐共生,在当今大发展的形势下,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地位、作用和独特优势,不容忽视。加深这一领域的研究,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的稳定。

  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其祖籍地多在我省少数民族聚居的沿边地区。彼此之间,山水相连,民族相同,村寨相望,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感情相融,息息相关,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分别与境外、境内的同一民族均有着双向的联系和双重的影响。他们在族缘,血缘、亲缘、业缘,文缘上有着特殊的关系,有的还存在特有的宗教纽带,具有侨务、民族、宗教融为一体的特点,只要我们在开展工作时,注意结合运筹,注意民族感情,尊重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广交朋友,加强联谊,介绍民族地区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形势,解释我国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侨务政策和开放政策,拓展与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关系,必将增进亲情、乡情、友情和民族之情,推动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第二,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民族地区与国外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合作。云南地处中国参与大湄公河区域合作的前沿,一直把对东南亚国家的友好交流,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凭借特殊的地缘优势和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方面的深厚历史渊源,多年来,与东盟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少数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在经济上的互需互补性强,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领域十分宽广。周边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劳务市场,有利于我少数地区产品和劳力的输出,也符合“走出去”的战略要求。而少数民族华侨华人是庞大的群体,“同胞和亲戚”的独特身份,起着双向中介和双重影响的作用,成为联系中外文化、经济和友好往来互利合作的纽带,是我们”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中介者和依靠者。

  第三,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重要的政治基础,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某些特殊势力,对我国沿边少数民族问题历来甚为关注,甚至妄图从我国边境少数民族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联系和同异中,为他们炮制分裂中国的阴谋,寻找根据,制造与论,因此,我们要在少数民族华侨华人中,争取和团结一切友好力量,在共同维护祖(籍)国统一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发展友谊,发挥他们在居住国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可以有效地抑住针对我沿边民族地区从事分裂活动的反动势力。

  

  拓展少数民族华侨华人这一领域的研究,既有历史的内涵,又有时代的价值,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华侨华人,急待探讨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据史料记载,全国有20多个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共300多万人,分布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云南省多少个少数民族的华侨华人,各个民族的华侨华人又有多少,需要深入调查。

  二、云南少数民族华侨华人迁徒国外时间是那一年代,没有史册具体记载,但公元前一二二年南方丝绸之路的沟通,就有少数民族先民与边国家进行商贸往来活动。

  三、云南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出国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与汉族移民一样迁徒的共性,更具有特性,这是由于云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社会历史的某些特征而别之。究其原因,主要有几方面:因生活所迫,出国谋生;因逃避迫害,出国避难;因改朝换代,流亡国外;山水相连跨境而居;解放前夕出走境外;新中国成立后合法移民。

  四、加强云南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现状的调查分析,国外的资料和国内的调查,云南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具有职业构成的多层性,分布地域的多样性,国籍结构的多元性,国际社会的广泛性,以及其政治态度、经济地位、文化知识的差异性。

  

  云南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历史演变,分布特征,民族关系,人口数量,宗教信仰,现状特点,经济状况和政府动向,都应是我们研究的课题,这是一个系统的基础研究工程,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这就需要涉侨、民族部门及有关学者携手合作,精心组织,科学严谨,联合攻关。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