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老一辈华人华侨年龄的增大及在事业上的淡出,海外华人华侨社会逐步进入“新老交替”时期,二、三代华人华侨开始走向前台,正逐步成长为海外华人社会的主流。为适应新时期开展海外华裔新生代工作的需要,本文认为应以文化融合为主要途径,有针对性开展面向华裔新生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在以国家为主体的海外华文教育中引入民间的力量,切实提升华文教育成效。
【关键词】华裔新生代 文化融合 华文教育 民间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老一辈华人华侨年龄的增大及在事业上的淡出,海外侨情发生了重大变化,海外华人华侨社会逐步进入“新老交替”时期,二、三代华人华侨开始走向前台,正在成为华人社会的主流,他们有的学有所成,有的在事业上崭露头角,有的在当地华人华侨的财团或社团中担任领袖,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日益增大。这就要求我们侨务工作的重心和方式方法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必须把做好华裔新生代工作作为新形势下侨务工作的主体。本文试图分析华裔新生代的现状特点,就加强华裔新生代工作进行探讨。
一、海外华裔新生代的基本特点
所谓华裔新生代,是指长期定居海外的老一代华人华侨的二代、三代,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通过留学、婚姻等各种方式出国,并已获得住在国长期居住身份或已入籍的人员子女。近20年来,华裔新生代人数增长迅速,且具有如下特点:
1.文化层次高。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老一代华人华侨都比较重视子女教育,不惜代价为后代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使得华裔新生代大都在其居住国受过系统、良好的高等教育,能更多地接触到先进的科技、经济、文化领域的前沿信息。他们不仅有先进的科技专业和现代管理知识,而且具有开阔的视野和与时俱进的现代国际政治经济理念,文化层次比较高。
2.创新意识强。华裔新生代由于普遍具有年纪较轻、知识复合的优势,使得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的观念和新生事物。特别是从小生活成长于完全开放的西方国家,跨越不同文化,能讲多种语言,了解居住国的法律、经济和贸易政策,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市场需求,加上他们多注重自身发展,热衷于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使得他们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更加富于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极具发展潜力。他们中有不少人已经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社会影响大。老一辈华人华侨由于受语言文化的限制,大部分集中居住在唐人街,生活和工作的领域相对狭窄,与住在国主流社会相距甚远。与老一辈华人华侨相比,华裔新生代自始至终全面接受居住国的教育,熟悉居住国的文化,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困难比父辈要小得多。华裔新生代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更多地活跃在居住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知识含量比较高的工作领域,再加之他们既懂得主动贡献、回馈于当地社会,又懂得向当地社会争取华人华裔应享有的权益,使得他们首先在华裔圈子就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被很多国家视为“模范族裔”的代表,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
4.乡土观念淡。由于华裔新生代出生并成长于居住国,从小受当地语言、文化、环境的影响,其人生的整个社会化过程完成于居住国,在心理和思想上都已经融入居住国,认同并效忠于居住国。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较少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华裔新生代普遍对祖籍国缺乏基本的了解,对祖籍国的感情远不如他们的父辈浓厚。他们不仅中华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淡薄,且不理解父辈们浓浓的乡土情怀,对祖籍国的认同感不强。
综上,我们认为华裔新生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大多具有现代化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具备驾驭知识经济的本领,具备沟通中外更强的实力和更广阔的渠道。做好华裔新生代工作,不但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借助他们的力量,推动我国科技经济发展,而且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华文化,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当前开展华裔新生代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海外侨情的变化也引起了各级政府和侨务部门的重视,为适应新时期对海外华裔新生代统战工作的需要,按照中共中央中办发【2005】7号文件的要求和有关方针政策,各地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不断探索新领域、新途径和新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工作方法上,主要有以下三种做法:
一是打亲情牌,加强与华裔新生代的往来。近年来,侨务部门注意开展对华裔新生代的联谊交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借举办各种联谊活动和出访之机,与华裔新生代加强接触,广交朋友,扩大接触面;通过网络保持日常联系,建立沟通交流渠道,互通信息,增进感情。
二是打文化牌,增强华裔新生代的归属感。沿海地区的一些传统侨乡具有侨务资源丰富的优势,有关部门以乡情为纽带,发挥老一辈华人华侨的桥梁作用,以老带新,通过组织夏令营等活动,让新生代接触了解家乡风情,了解中华文化,使其增强对祖国和家乡文化的认同。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海外华文教育体系,为华裔新生代提供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的途径。
三是打经济牌,为华裔新生代在华发展提供机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海外华裔新生代也开始把注视的目光转向国内。有关部门因势利导,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推介相关投资项目,提供合适的管理或科研岗位,吸引华裔新生代回祖籍国创业或服务。
总体来看,华裔新生代的工作在逐步加强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新形势要求相比,开展海外华裔新生代工作仍存在两方面不足:
一方面,对华裔新生代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对加强华裔新生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华裔新生代的特点和需求研究不深,对华裔新生代的情况掌握不细,各级政府,尤其是内陆地区的政府,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的投入都远不能跟上工作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华裔新生代工作的可持续性不强。华裔新生代工作的现有模式虽具有延续性,但创新性和可持续性有所欠缺。无论是打亲情牌、文化牌,还是经济牌,所体现出的工作思路仍然停留在亲缘、地缘的层次上,以我为主,立足国内需求,以引进资金、项目和智力促进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这一工作模式没有充分考虑海外华裔新生代的根本需求,没有充分考虑侨务资源的涵养和侨务工作的可持续开展。
三、关于加强海外华裔新生代工作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海外华人华侨社会“新老交替”的结束,出生并成长于海外的华裔新生代正逐渐成为我国海外侨务工作的主体,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缺乏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对祖籍国感情远不如他们的父辈浓厚。因此,侨务工作的难度也相应增大,如不能在做好老一辈华人华侨工作的同时,探索出一条适合华裔新生代工作的新路,则海外侨务工作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
1. 以中华文化为载体,强化植根中华意识
与老一辈华人华侨不同,华裔新生代“根”的意识并不强烈,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已经根植于他们脑海中,使得有一部分新生代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缺乏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情,更不愿意主动接触和学习。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应以文化融合为主要途径,有选择性挖掘整理中华文化的精华,设计出有助于华裔新生代在居住国生存发展的“中华文化精华组合”,如武术、舞蹈、民族器乐等,这些文化形式简单且易于接受,具有跨越种族、肤色的优势,容易引起华裔新生代的兴趣。掌握这些文化形式有助于他们提高身心素质并彰显个性,更容易获得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在有利于华裔新生代生存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意识。
2.以华人华侨社团为重点,巩固华社中坚力量。
海外华人华侨社团是华人社区的基石,也是广大华人华侨开展各项活动的枢纽,做好华人华侨社团的工作,特别是做好华裔新生代为主体的华人华侨社团工作,就是在做面向未来的工作,就是在为海外侨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当前,一是要加大对组织健全、影响力大、有发展前途的新生代侨团的扶持力度,使之在凝聚华人华侨力量,维护合法权益,整合社团优势方面,发挥他们的华社中坚力量的积极作用;二是要改变以往主要依靠亲缘、地缘关系的方式,朝向平等交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充分调动华人华侨社团与我携手的积极性。
3.以新生代代表人士为抓手,凝聚爱国爱乡共识。
正在成长起来的华裔新生代社团领袖,是我们开展海外侨务工作的重要支点和抓手,做好与他们的联谊工作也是海外侨务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进入新世纪,特别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海外华人华侨在居住国的社会、经济地位也随之得以提高,使得华裔新生代对祖籍国的认同由抗拒向接受转变,这也为我们做好海外华人华侨侨务统战工作提供了有利契机。一是通过各种经贸、文教、体育、艺术等交流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邀请华裔新生代代表人士到祖籍国考察、访问、讲学,使之对祖籍国的发展和变化有更为直观、准确的感受,并通过他们影响其他华裔新生代,以增强华裔新生代对祖籍国的认同;二是组织有关部门或演出单位到国外与华裔新生代进行广泛联系、为他们演出,通过沟通交流和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增进他们对祖籍国的感情。
4.以民间教育为补充,拓展文化推广渠道。
华文教育是维系华人华侨社会与我们联系的重要纽带。当前,我国与海外有关机构合作开办 “孔子学院”,或派出华文教师在海外大、中学开设汉语课。但就实际效果来说,由于教学形式和内容设计没有考虑到华裔新生代的心理需求,他们多处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使得国家主导的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甚至流于形式。而与此同时,国内民间组织在海外创办的以武术等为内容的传统华文教育学校,却深受华裔新生代的欢迎。因此,建议在国家主导海外华文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民间组织开办的华文教育为补充,如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源参与海外华文教育;另外,在华文教育中增加中华武术、舞蹈和我国民族音乐等教学内容,在提高华裔新生代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增进对中国语言、文字、艺术等的浓厚兴趣,切实提升华文教育成效,有效推广中华文化。
做好海外华裔新生代工作是一项长期战略性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长远规划。要从华裔新生代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入手,以推广简单实用的文化形式,达到启蒙中华文化,并引导他们将中华文化从经济需求逐步升华为精神需求。使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新生代中不断传承,使侨务工作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