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五一口号”的渊源
(一)“五一口号”的发布
194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通过新华社播发《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随后通过《华商报》《晋察冀日报》和《人民日报》刊发,随之在民主人士中引发强烈反响。“五一口号”共计二十三条,其中第五条呼吁: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条恰好说到了民主人士的心坎上。
(二)民主党派对“五一口号”的响应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人民就面临着两条道路的选择,一条是国民党反动派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道路,另一条是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人民民主专政的道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出现走第三条道路(也称中间道路)的声音,实质上是主张走英美式的民主资产阶级专政的道路。但是,国民党反动派对主张走第三条道路的民主人士进行了疯狂的镇压,下关惨案、暗杀李公朴等惨剧让民主人士看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嘴脸,逐渐认识到,在中国只有共产党坚持的人民民主专政之路才是人间正道,进而放弃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幻想和对第三条道路的追求。
为了避免迫害,部分民主人士聚集在香港,通过“双周会”这种形式关注国内局势,畅想召开新政协,实现民主建国。恰在此时,“五一口号”横空出世,民主人士的热情瞬间爆燃。1948年5月5日,李济深、何香凝、陈其尤、郭沫若等十二名民主人士联合致电中共中央及毛泽东主席并通电国内外各界(史称“五五通电”),认为“五一口号”正好“适合人民时势之要求,尤符同人等之本旨”,并热切盼望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回复。其后,各民主党派又纷纷通电响应“五一口号”。8月1日,毛泽东主席代表中共中央回应“五五通电”:“诸先生赞同敝党5月1日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一项主张,并热心促其实现,极为钦佩”,同时希望民主人士择时择地聚集讨论。此后,民主人士在共产党的护送下纷纷北上,最终促成新政协的胜利召开。
二、致公党对“五一口号”的响应
“五五通电”后,各民主党派又先后各自通电或在《华商报》上发表文章,响应“五一口号”。1948年6月9日至10日,中国致公党发表《号召海内外同志加紧努力 拥护中共领导新民主革命》的宣言响应“五一口号”。宣言高度评价了“五一口号”的历史地位,称它是“富有变革历史意义的文献”;宣言表明了致公党的态度,“中共这个政治立场和态度……与本党一向对国是的主张和奋斗目标也正相符合”;宣言代表海外华侨表达了他们“期望新的中国早日产生”的渴望;宣言也宣告了第三条道路的破产,“革命与反革命已明显地划分为两个阵营,人民已没有第三条道路可以观望”;宣言完全赞同共产党提出的首先召开新政协、然后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最终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国主张,并提出从“共同政治纲领”到“人民的宪法”的政治主张;宣言表达了致公党的心声,回到祖国怀抱,参与国家建设,“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由、康乐的国家”;宣言旗帜鲜明地强调,“中共在中国革命艰苦而长期斗争中,贡献最大而最英勇,为全国人民起了先导和模范作用,因此,这次新政协的召开,无疑我们得承认它是领导者和召集人”。
致公党在宣言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共产党是召开新政协的领导者和召集人,这是当时其他民主党派宣言所没有的,它实际上标志着致公党自觉地选择了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从此以后与共产党进一步紧密关系,风雨同舟,披肝沥胆,这份初心从未反悔,未来还将继续携手前进。那么,为什么致公党会如此坚决地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呢?
三、中国致公党与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关系
(一)致公党是坚定的爱国侨党
中国致公党自1925年成立以来直至新中国建立之前,一直都是坚定的革命党,这是源自美洲洪门致公堂时代的优良传统,那时,致公人就募款出人,帮助孙中山先生开展民主革命,后来虽然与孙中山和国民党交恶,但在“九一八事变”和全面抗战爆发后,依然全力支持国民政府,号召“海内外各处党员一致参加抗战工作,出钱出力,以尽职责”,数以亿计的血汗钱源源不断地汇入国内,1933年2月还派遣美国华侨救国义勇军团到南京支援国内抗日斗争。
在长期支援国内抗日斗争的过程中,中国致公党逐渐发现中国共产党才是最坚决的抗日政党,与共产党的合作日渐紧密:1932年12月致公党将艰辛万苦筹措的10万银元交给中共满洲省委支持和指导的东北抗日义勇军;1935年8月共产党发布《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把致公党列为中国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党派之一;1938年马来亚致公党组建“惠侨救乡会”,以人力、物力支援共产党领导的东江抗日游击纵队;菲律宾致公党组建“洪光学校”,输送很多青年骨干加入了八路军和新四军,不少青年以身殉国;“皖南事变”发生后,致公党元老司徒美堂痛心疾首,亲赴重庆调停,号召团结一致抗日。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都盼望着国家安定,但是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双十协定”,悍然发动反革命战争,疯狂迫害民主人士。
(二)共产党对致公党的真诚帮助
致公党卓越的领导人陈其尤先生的转变最能说明致公党对共产党的信赖之情。陈其尤曾任国民党政府驻香港中央特派员,与蒋介石颇有私交,但因为揭露宋孔家族的恶性反被囚于贵州息烽集中营,直到1941年才回到重庆获得有限的自由。在此期间,陈其尤遇到了老乡、共产党员黄鼎臣,在黄鼎臣的影响下,陈其尤认定只有追随共产党,才能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的理想,至此,他主动接受共产党的帮助,承担起恢复重建致公党的重任。
1946年陈其尤脱离蒋介石的控制回到香港,在中共南方局的大力帮助下,正确处理好与司徒美堂主导成立于1945年中国洪门致公党之间的关系,克服重重困难,精心布局,于1947年5月召开中国致公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修改了《中国致公党政纲》和《中国致公党章程》,发表了《中国致公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致公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告海外同胞书》和《致杜鲁门总统电文》,并一致决议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完成了致公党的恢复、改组与重建工作,实现了致公党的华丽转身,成为共产党坚不可摧的亲密友党。新中国成立后,致公党更是矢志不渝地跟随共产党建设国家,充分发挥自身界别优势,在人才、外交等领域做出巨大贡献,即便是十年浩劫期间,也没有动摇对共产党的信任。
由此可见,致公党与共产党的友谊、致公党对共产党的信任是鲜血凝成的,是时间沉淀的,是在为中华民族再次崛起的历史伟任中一下一下锻造出来的,历经磨难,牢不可破!
四、“五一口号”的精神内核与当代意义
(一)“五一口号”的精神内核
2008年、2013年,国家隆重地举行了“五一口号”发布六十周年和六十五周年的纪念活动,时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俞正声出席纪念活动并讲话,其实质就是要求各民主党派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行,这也正是“五一口号”的精神内核。回顾过去是为展望未来,“五一口号”在当代绝不仅仅是故纸堆里的一句口号,它在我们这个时代有着特殊意义。
(二)“五一口号”的当代意义
1.“五一口号”是多党合作制度的活水源头。1948年响应“五一口号”的政党数十个,几经变迁,八个民主党派始终坚定地紧密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风雨同舟,从未退缩。从那时就建立起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贯穿始终,成为今天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重要的制度保障,它汇集八方智慧终成滔滔大河,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一路奔来,还将流向远方,为着伟大事业奔流不息。
2.“五一口号”是民主党派人士的初心所在。那一刻的宣言,是热血喷涌但不是心血来潮,那是深思熟虑后的庄重承诺,一诺千金。许下那诺言时,民主党派人士就下定决心跟着共产党走,因为他们相信这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带领中国走向光明的使命党,这是他们的初心和新起点,由此,一步步走来,不忘初心所在,参与着伟大斗争。
3.“五一口号”是继续携手前行的指路明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手牵手走过七十岁月,春华秋实,我们已经收获了无数赞叹与荣耀,但那都已经成为过去,只有不断向着未来前行,伟大梦想才能实现。“五一口号”便是那盏永远在前方闪烁的灯,我们要勤勤拂拭,让它的精神内核永远闪闪发亮,让它提醒我们该走什么路。
4.“五一口号”是新型政党制度的鲜活标本。2018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而如前文所述,这一新型政党制度恰源于对“五一口号”的认同。“五一口号”见证了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度、言之有物的“中国式协商”的辉煌历程,并且还将见证下去,这枚鲜活的标本必将大放异彩。
总而言之,“五一口号”就是民主党派的精神家园,它就像信仰一样,让民主党派在代代传承中不忘出发时的本来心意,让政治交接的接力棒永远传承下去,让新一代的民主党派党员还能回望烽烟时代与共产党的同甘共苦,真正理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的深刻含义。
七十年岁月悠悠,当下的中国正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践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五一口号”就是牵连起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共同信念,让我们同在“五一口号”的大纛下,为着建设“独立、自由、康乐的国家”而不懈奋斗!(郑甬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