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天津市政协召开第十四次常委会议,围绕“《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征求意见稿)”建言献策。市政协常委、致公党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卜显和代表市委会作题为《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的大会发言。
中共天津市委十届八次全会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建设生态优质、环境优美的绿色宜居之都。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空气质量、水质达标率显著提高,林木绿化率大幅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基本延续了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对资源环境因素的考虑不足,在各种要素资源的配置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反映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致使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这些问题在我市也一定程度存在。党的十八大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强调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和贯彻到其他四大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立“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绿色是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议》指出,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协调机制。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源头上控制污染、防止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底线思维,将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和发展规划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要进一步考虑在行政区域的空间范围和生态范围内实行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土地资源的配置优化,同时建议建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协调机制,以确保规划的实行。
《建议》指出,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可持续发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有助于缓解我市当前资源约束趋紧、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状况,符合我市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建议下一步在推进现有的各类园改造时,要按照减量化优先原则,以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为依托。推进园区内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园区内和园区间的产业共生,提高产业耦合度;加强园区环境保护和再生资源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园区废物交易平台,实现园区层面的物质大循环。
《建议》指出,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重要依据。严守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监测预警机制。结合我市生态功能要求、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及环境管理要求等,进一步划定不同类型生态保护红线并实行严格保护;按照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压力-状态-响应”影响过程,进一步建立不同类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把握住资源环境超载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