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虽然新冠疫情扰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但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没有停下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战胜困难的脚步。日前,《文汇报》、澎湃新闻、今日头条等多家媒体就致公党华东师范大学委员会党员邓泓及其团队,对土壤改良的科技成果进行了报道,同时该事例也被选为《学习强国》APP的新闻案例,取得了不小的社会反响。
研究城市水土污染和生态修复的邓泓,在华东师范大学确定了服务崇明的学科发展战略后,决定参与在崇明生态岛的土壤保护和修复的科研项目,对接社会需求,转化科研成果,为大众服务,并把目标放在了崇明岛横沙东滩。横沙东滩有总面积约16万亩的促淤圈围新生土地,这些新生陆地的土壤来源于河口淤泥,质地偏沙性,土壤的有机质及养分较低,并存在一定程度的盐渍化问题,急需寻求快速的改良方案。
2018至2019年,在上海市科委、崇明生态研究院的支持下,联合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市土地储备中心,邓泓及其团队开始关注横沙新生地的土壤改良,制定了通过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微生物菌剂激活土壤活性、水稻种植排盐并兼顾生产效益的综合性生态改良方案,并开展了小规模的快速绿色改良示范,有效提升了土壤肥力。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在极度困难时期,邓泓与达良俊教授,带领科研团队,继续着横沙新生地的土壤改良。6月12日,完成翻地、平整、施肥等前期工作;6月17日,播种水稻;6月底至10月底,耕作种植、田间管理、周期采样······2020年下半年,开展新一轮的示范研究肇始,设置了5种改良方案,共改良土地35亩。
经土壤改良的农田迎来了丰收
经改良的土壤,肥力提升,孕育活性逐渐恢复,且病虫害的发生程度轻,农药的使用量少。当秋风送爽时节来临之际,改良田里金波逐浪,精心孕育的“幸福生态米”喜获丰收,改良田水稻增产最高达128%。
在经过生态改良的土壤中收获的稻米,经过权威机构检测,未检出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远低于我国食品安全限值。该项研究工作兼顾了土壤改良、经济效益和粮食安全,且对环境友好,为崇明生态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徐硕刚 审稿:马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