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是中华文脉的宏观表现形式。文学家余秋雨在《中国文脉》一书中写到“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化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那一条倔强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中华文脉的内容是宽泛广博的,思想是隐晦内涵的。提到文脉那一定要说的就是文字,如果说文脉是抽象飘渺的,那么文字就是具象生动的,它是中华文脉的原始材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基元。
汉字大约起源于五千多年前,经由“象形—表意—形声”,开始用最简单的方法记载历史。到商周时期甲骨文和金文已相当成熟。甲骨文象形性、图画性质强,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线细、直笔多。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的象形程度更高,而且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笔道粗、弯笔多。到了周后期汉字演变为大篆。大篆有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均匀柔和粗细一致性强,二是具有规范性,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型,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至秦朝,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了整齐对称和谐的长方形方块字。又因为他的笔画复杂,且可灵活添加曲折,一些印章刻制上至今一直采用小篆。但是小篆也有它根本性的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不方便,所以几乎在同时期产生了形体向两侧舒展的扁方形书体—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发展到了巅峰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幅提高。隶书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字体进一步简化,使汉字的象形程度大为降低,形体扁方规整。同时隶书也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界点。魏晋书法承汉之余绪,又极富创造活力,是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魏晋书法,规隋唐之法,开两宋之意,启元明之态。首先楷、行、草等字体在广泛应用中得到了迅速完善;其次出现了多位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书法大家,在风格的开创和典范的树立上有无可取代的意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书法史的发展进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的是,书法作为艺术的许多基本观念被揭示出来,不仅形成理论而且贯彻到实践中,从而使书法的艺术性质得到了强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守护中华文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守护中华文脉,是对历史瑰宝的回溯与追寻。守护中华文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拓创新。
作者:罗天益,大连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大连市沙河口区基层委员会委员、大连墨缘堂文化艺术中心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