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在观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直播时,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湖南省委副主委王国海最为关注的是群众游行中的“脱贫攻坚”方阵。当镜头转向彩车上的扶贫工作者代表时,一个熟悉的湖南人映入眼帘,这个人就是花垣县政协委员、十八洞村原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
龙秀林是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的获得者,而王国海是当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评委之一,所以他对龙秀林相当熟悉。
今年,王国海再次担任全国脱贫攻坚奖评委,他的感触更深了:“这么难的脱贫攻坚战,眼看就要一步步打赢了,从这个角度我看到了国家未来的希望,中国没有干不成的事。”
脱贫攻坚正向决胜迈进
龙秀林、严克美、云登加措……亮相天安门“脱贫攻坚”方阵彩车上的13位扶贫工作者代表,都是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得者,其中8位是2018年获奖者。尽管大部分未曾谋面,但这些熟悉的名字令王国海感到分外亲切,更感到作为评委的责任。
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评审的“全国脱贫攻坚奖”,是扶贫领域国家最高荣誉。与去年一样,今年全国脱贫攻坚奖依然是62名评委,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各10名,王国海仍是唯一来自湖南的评委。

王国海介绍,今年的奖项设置和数量不变,但在推荐条件上更注重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和基层一线倾斜,推荐范围上更注重广泛代表性,增加了港澳台和海外华侨。
今年全国报名参评的个人和单位共有5000余个,经过报名推荐和资格审核,评委们收到的评选材料共707份。经过初次评选、实地考察、征求部门意见、复评审查和报批审定,最终评选出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共140个。其中,奋进奖、奉献奖、创新奖各25人,贡献奖26人,组织创新奖39个单位。
“大家要对历史负责,做好评委工作。”面对从全国各地到北京集中的评委们,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讲话中表示,“一定要优中选优,评出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典型,让他们的经验可复制,典型可示范,精神可传承。”
回想看过的一大摞评审材料,王国海笑着说:“这对眼神是个极大的考验,越接近脱贫攻坚决胜期,优秀的扶贫事迹和经验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选择。”
评委们相互交流各地情况时普遍感受到,脱贫攻坚战正在向决胜迈进,各项工作开展得越来越深入,尤其是很多深度贫困地区一年比一年好。评委们感叹,以前扶贫重在通路、通语言,现在则注重通思想,很多贫困户从以前“揣着手等,伸出手要,背着手看”到如今“甩开手干”,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湖南政协人的付出与收获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的深情嘱托。从一份份情透纸背的评选材料中,王国海再次体味了这句话的深意。
王国海感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时,一些人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6年时间,8000多万人脱贫,完成了世界上难以想象的奇迹,这份成绩的背后,是每一位扶贫工作者的默默付出。
在王国海看来,2019年湖南的3位全国脱贫攻坚获奖者非常具有代表性:胡喜明全心扑在扶贫工作上,妻子给他总结了“三个不晓得”——“吹风落雨不晓得,四时节气不晓得,天光黑夜不晓得”;刘祖治用十余年打拼积累的上亿元资金,将10万余亩荒山建成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28岁的杨淑亭尽管高位截瘫,依然通过创业带动许多群众就业脱贫。
更令王国海惊喜的是,刘祖治、胡喜明、杨淑亭分别是湖南省、桃江县和城步县政协委员,“我是全国政协委员,他们是省、县政协委员,这算得上是全国脱贫攻坚奖中的‘湖南政协现象’,我为此感到骄傲。”
“组织创新奖”值得研究借鉴
“与个人获奖者相比,组织创新奖往往较容易被媒体和公众忽略。”王国海今年被安排在组织创新奖评审组,组织奖强调结合实际创新,往往受益面更大,其经验更具有可复制性,扶贫效果也更为明显。今年湖南宜章县获得此奖项。
作为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宜章县在2015年5月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之初遇到两大难题:一是金融机构担心收不回“不敢贷”,二是贫困户担心还不起“不愿贷”,半年多时间,全县总共才投放贷款200多万元。
为此,宜章县围绕“贷得到,用得好,收得回,可持续”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打造县、乡、村三级金融扶贫服务中心,宜章农商银行将贷款审批权限下放到乡镇支行,实行“一站式”业务办理,3个工作日内即可发放贷款;对每一个用贷主体,明确信贷管护员、产业指导员、科技特派员、电商销售员“四员”进行一对一服务等等。
2018年宜章实现整县脱贫摘帽,今年宜章县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令王国海印象深刻的组织创新方式有很多,比如吉林省的“第一书记代言”活动,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指导全省1489名第一书记谋划代言产品(项目)1946个,销售额超过3亿元,有力破解了贫困村有资源没产品、有产业没产品、有产品没品牌等问题。
“组织创新奖中有很多先进的发展模式,值得地方政府去研究和借鉴。”王国海表示,目前各地对脱贫攻坚奖的挖掘和利用还不够,即使不是贫困县也可以借鉴,对于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都会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