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要闻 > 北京
【两会之声】易建强委员:改善人才评价体系 给科研人员吃颗定心丸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完善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落实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落实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

  两会期间,“科技创新”成为多个界别政协委员讨论的高频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易建强在接受光明日报融媒体记者独家专访时指出,政策给科研人员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为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起到了助推作用。同时,还要完善科研技术成果评价体系,让科研人才真正沉下心来,心无旁骛地开展工作。

  从事无人机科研工作的易建强告诉记者,其所在的科研课题组通过与企业合作,正在推进民用无人机技术产业化落地,即将形成产品推向市场。“除了产业化,科研政策为就业也有促进作用。但是,搞科研与做企业思路是不一样的,对科研人才能力的要求也不同。”

  “社会分工的不同,做科研和企业并不适合所有的科学家。释放科研人才活力最终依旧需要潜心专研。”易建强表示,并非所有的科学家都适合去“创业”。“这还得让科学家回归本行,更能取得好的科研成果,一些重要的成果可以通过转化或拍卖等形式,将科研成果转交给企业。”

  既然社会分工不同,该如何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对此,易建强认为,当前的科研环境对年轻的科研人员来说压力太大。“现在的科研环境对青年科研人员来讲,经费、人才帽子等往天飞的现象严重,大家坐不住,很浮躁。”

  “青年科研人员不去拿个杰青、青年千人、优青等学术地位的‘帽子’,就好像他的未来发展会受到影响。”易建强认为,国家政策需要给科研人员吃下一颗定心丸,让他们真正地沉下心来,潜心做科研。

  “只有这样,五年或十年后,才可能获得出彩的科研成果。”易建强表示,社会诱惑和客观现实的科研环境,给激发科研人员活力增添了一堵墙。他们往往要去争取科研项目,解决自己的基本生存问题。

  谈及当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以来的建言献策时,易建强回忆说,2014年,他与多名委员联名建议将科研经费与三公经费区分开的提案,得到了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重视。

  “当时,我们建议科研人员根据任务需要,能够自由地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访问。俞正声主席有一次在常委会上还专门提到这个问题,后来这个提案也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落实。”

  当前,政府正努力创造宽松的软硬环境,让高校、科研机构的年轻人才沉下心来,心无旁骛地开展工作。

  来源:光明网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