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与特点
(一)文化底蕴厚重。前锋区位于四川广安渠江东岸,华蓥山脉中段西麓,处在成渝经济区环渝腹地、川渝合作示范区核心,扼守川东门户,坐拥鄂渝要津,自古兵家必争,历来商贾云集。前锋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有记载的历史逾3000年,古賨人最早在此繁衍生息,巴濮文化、宕渠文化源远流长,是华蓥山游击队红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系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连响之乡。境内大良城与合川钓鱼城齐名,是宋军抵御蒙军顺长江上游进军南方的军事要塞。蕴育出明代贤臣王德完、革命先烈杨玉枢等一大批仁人志士。现有地面不可移动文物175处,其中市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华蓥山游击队武装起义的第一枪在前锋观阁打响,拥有玉合湾贺天泽宅、玉皇观、萧家大院、月亭庵鹰嘴岩溶洞等10余处革命遗址遗迹。民间文艺活跃,《桂兴唢呐》《代市迎亲花轿》《代市舞龙》《宕渠双竹连响》《长五川工木雕》等民俗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前锋区宝贵的文化资源。
(二)文化基础牢固。覆盖区乡村三级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标准化、均等化稳步推进。以区级文化设施为龙头,集文化馆和图书馆等为一体的文图服务中心项目正加快建设,建成县级数字影院1家、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个,县级广播电视站及应急广播平台高效运行。以乡镇文化设施为支撑,精心打造乡镇(街道)文化站10个、建成广播站7个、出版物数字化发行网点1个,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和场镇应急广播实现全覆盖。以村级文化设施为延伸,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6个、村文化室205个、农家书屋205个、社区书屋25个、阅报栏78个和文化院坝46个。
(三)文化实力显现。全区现有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113家,其中规模500万元以上的23家,中型文化企业4家,小微型文化企业75家,网吧32家,歌舞娱乐及游艺场所13家,201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约3亿元,在GDP中的占比逐年提升;“扶贫扶智、脱贫强精神”“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乐民、以文育人、以文富民”创新文化扶贫模式深入实施,2017年带动29个贫困村590户1801名贫困群众顺利脱贫,文化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文化氛围浓厚。“文化塑区”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文化建设氛围初步形成。文艺创作蔚然成风,文化作品精品层出不穷,先后创作的《大良魂》、《走雨》、《宕渠双竹连响》、《桂花香》和《野春芽》等佳作,有的在全国、省、市各类演出及比赛中屡获佳绩。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欢乐农家大赛、文化下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演出,年度书、画、影展示,图书进社区、赶场、进校园及农民夜校、读书沙龙等系列文化活动持续扎实开展,氛围浓厚。
二、机遇与挑战
(一)文化发展的机遇。一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确立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定位,强调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地位,以及有关文化建设方面的论述,在政策落实上保留了很大的伸缩空间,为文化建设、助推文化繁荣提供了保证。二是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前锋历史悠久、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产业集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多元、多样、多姿多彩,内涵丰富,自身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较大;同时文化基础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为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后发赶超的新区优势。前锋建区刚好五周年,作为新区在对上争取文化方面的政策、项目、资金都具有一定优势;且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站位高、方向准、工作实,广大干部职工创业兴业的激情高涨,群众参与主动性强,文化建设顺应民心。
(二)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一是文化发展观念滞后。在面对经济硬指标的考核机制下,“重经济、轻文化”现象普遍存在,多数地方更关注硬实力的发展,而对文化工作仅满足于上级的要求,相对重视度不够,群众对文化的认同也较低。二是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前锋作为建制新区和省定贫困区,区级财政中可用于文化阵地建设经费有限,多数依靠上级专项资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乏力,如区文化馆、区图书馆等尚未建成,区级文化阵地核心作用难以发挥,部分乡镇文化站、文体广场设施紧缺又陈旧,一些社区文化活动场地缺乏,公共文化配套设施滞后。三是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前锋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小,缺乏大中型文化企业入驻和文化创意产品激活市场,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文化消费层次低;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各类文化产业分布较为散乱,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四是文化队伍建设滞后。区、乡、村三级文化干部队伍存在人才匮乏、专业化水平低、组织协调能力欠佳等诸多问题,能起骨干作用,有较高编、导、演水平的中青年文艺骨干不多;乡镇文化站缺编较多,工作人员往往一人身兼数职,队伍老龄化严重,存在文化专干“不专”的现象,在文化建设上往往满足于每年搞几场文体活动,参加几次上级文艺汇演等应付性的工作,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不强。同时,前锋传统文化点多面广,在管理和保护上增加了难度。
三、对策与建议
(一)着力深化认识,提升文化软实力。一是深刻领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文化建设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二是高度重视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文化自信。各级领导干部要用新时代发展理念,指引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要增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切实把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要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强化宣传,以《大国重器》和《厉害了,我的国》等优秀文化提升社会、特别是广大群众对文化的认同,从而彰显文化软实力的地位作用。三是正确把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方向。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提升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在肩负文化使命的重任下,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增强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二)着力改善民生,提升文化凝聚力。一是送精神“粮食”。充分利用区级文化服务机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载体,创新群众文化活动方式;以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及农闲、赶场天等为契机,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文化惠民演出、“欢乐农家”大赛等活动;以流动图书车、电子借阅终端、农家书屋为阅读推广平台,开展图书惠民工程,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建精神“家园”。加快完善区、乡、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增强文化阵地的各项功能,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加快区文图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力争尽快投用,提档升级现有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打造特色文化院坝;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数字化和网络建设,建成城区数字图书馆、乡镇及社区数字借阅点,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三是重管理服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文化设施设备管理,指导各级文化单位建立《借阅使用制度》《维护保养制度》等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对“两馆一站”、村文化室等实行制度化管理,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对设施设备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列入公共财产,加强管理,责任到人;建立反馈机制,由乡镇、村文化干部统计反馈“村村响”、“户户通”等文化设备损坏和基础设施维修及提档升级情况,指派专人维护更新,保证正常运转,提高利用率,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长远发展。
(三)着力打造品牌,提升文化影响力。一是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注重量和质的关系,加大扶持力度,积极鼓励文艺者创作;坚持内涵与外延的有效结合,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内涵,结合新时代题材,通过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载体进行创作,形成既有艺术品位、又受群众欢迎,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彰显前锋特色的佳作;聘请专业艺术团队,深入挖掘《大良城》等前锋故事,精心创作,打造文化品牌。二是实施文遗提升工程。加强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利用和传承,梳理出优秀文化;深入挖掘辖区传统文化,如宋元战争等历史事件、王德完等历史名人、竹编等手工技艺,及时编辑成文字、音像等资料进行保存;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普查,对保存较为完好的革命场所进行修复重建,以萧家大院红色文化集中展示基地为龙头,规划一条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传承发展桂兴唢呐、宕渠双竹连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传习基地,逐步探索文化品牌的项目化运作;深入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加快实施代市牌坊保护工程,加强“三线”永光仪器厂旧址保护与利用。三是加强文化对外交流。深化与重庆、成都及川东北等地城市间的区域合作,加快承接转移,促进优质文化产业在前锋落地;积极参加渝洽会、西博会、文博会等活动加强文化交流,推介前锋优秀文化产品;自主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吸引有实力的文旅企业到前锋投资兴业;以特色文化为基础,加快开发和包装特色文创产品,精心编排《大良城》等文创品牌,积极参加省市演出赛事,彰显前锋文化魅力。
(四)着力强化保障,提升文化生产力。一是强化资金保障。把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文艺精品创作、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和重大文化工程的投入,改革以单一政府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通过购买(补贴)民间艺术队伍及其节目,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二是强化产业支撑。在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着重抓好文化产业发展,完善财税、金融、用地等配套政策,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前来投资,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盘活文化消费市场。坚持项目引领,着力打造前锋“两区、两带”文化产业(即:“三线”遗产为代表的军事工业文化园区、前锋工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园区、华蓥山革命斗争为主线的红色文化产业带、川东民俗文化和现代新村建设相结合的渠江乡村文化产业带),实现产业孵化,增大文化产业体量;以地方特色为依托,做好文创产品文章,利用观阁竹艺、川工木雕工艺、賨城装裱等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特色文创产品;结合旅游、特色农业,指导企业对前锋松针、桂兴羊肉等旅游产品进行包装设计,以此提升文化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三是强化队伍建设。坚持以骨干为引领,培养各门类文艺人才;配齐区乡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编制人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配备村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管家,打造专兼职结合的文化队伍;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较高编、导、演水平的中青年文化艺术骨干,形成人才梯队。四是强化市场监管。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健全综合执法管理体制和机制,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技术监控”四位一体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为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文化科技支撑水平,强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为促进文化生产提供坚强的保障。